
高大;險峻。《文選·張衡<思玄賦>》:“嘉 曾氏 之歸耕兮,慕 歷阪 之嶔崟。” 張銑 注:“嶔崟,高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嶔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唐 駱賓王 《帝京篇》:“桂殿嶔崟對玉樓,椒房窈窕連金屋。” 清 顧炎武 《酬李處士因笃》詩:“先我入深巖,嶔崟剖重嶂。”
“嶔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實際應為“嵚崟”(qīn yín),屬于疊韻聯綿詞,由兩個形容山勢的漢字組合而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形與結構
詞義解析
二字連用形容山勢險峻、高聳入雲的狀态,如《說文解字》提到“崟,山之岑崟也”,張衡《思玄賦》中也有“嘉曾氏之歸耕兮,慕曆阪之嵚崟”的描寫。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詩詞中,如唐代杜甫《白沙渡》詩“崟崟山石高”,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性較強的文本。
注意點
若您是在古籍中遇到此詞,建議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其引申義(如比喻人生境遇的艱險)。
《嶔崟》(qīn yí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山勢險峻、高峻的樣子。通常用來形容山峰、山嶺的險峻和高聳。
嶔(qīn)字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部首是山(山字頭);右邊的部首是斤(斤字底)。嶔的總筆畫數是16畫。
崟(yín)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部首是山(山字頭);右邊的部首是垠(垠字底)。崟的總筆畫數是11畫。
嶔崟這個字來源于古代漢語,屬于古漢字。在繁體字中,嶔和崟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嶔和崟的形狀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是意思和發音是一樣的。
1. 那座山峰嶔崟高聳,令人望而生畏。
2. 他探險爬上了嶔崟的山上,目睹了壯麗的風景。
嶔峭(qīn qiào):形容山勢險峻、高聳,比嶔崟的程度更加險峻。
崟崖(yín yá):指山坡陡峭的樣子。
峻峭、險峻、高聳。
平緩、平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