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宗廟的正殿稱廟,後殿稱寝,合稱寝廟。《詩·小雅·巧言》:“奕奕寝廟,君子作之。”《禮記·月令》:“寝廟畢備。” 鄭玄 注:“凡廟,前曰廟,後曰寝。” 孔穎達 疏:“廟是接神之處,其處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處,對廟為卑,故在後。但廟制有東西廂,有序牆,寝制唯室而已。故《釋宮》雲‘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寝’是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先帝園陵寝廟,羣臣莫習。” 章炳麟 《訄書·訂文》:“五世之廟,可以觀怪, 禹 之鑄鼎而為離鬽, 屈原 之觀 楚 寝廟而作《天問》。”
(2).住宅和宗廟。有時亦泛指住宅。《詩·大雅·崧高》:“有俶其城,寝廟既成。” 孔穎達 疏:“寝,人所處,廟神亦有寝,但此宜揔據人神,不應獨言廟事,故以為人寝也。”《左傳·襄公四年》:“經起九道,民有寝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晝伏夜動,不穴於寝廟,畏人故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經言寝廟,多指宗廟言之,此寝廟則指人之寝室言之,寝室為人之所居,故鼠不敢穴。”
“寝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本義:指古代宗廟建築的前後兩部分:
建築特征:
泛指宗廟與住宅:
曆史用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爾雅》等古籍原文,或查閱中的具體文獻引證。
《寝廟》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寝”指的是睡覺、休息的意思,而“廟”則代表神像或祭祀的地方。因此,整個詞的意思是供奉死去的君主或祖先的地方,也可以表示祭祀場所。
《寝廟》的首部是“冖”,尾部是“廣”。它的總筆畫數為11個。
《寝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君主和貴族死後會有專門的場所用來供奉他們的靈魂,這個地方就被稱為“寝廟”。
在繁體字中,“寝廟”分别寫作“寢廟”。
在古代漢字中,“寝廟”有時也寫作“寑廟”或“寑廟”。
1. 古代王朝的君主死後,會有專門的地方建造寝廟供奉他們。
2. 我們每年都會到祖先的寝廟祭拜,表達對他們的敬意。
寝室、寝具、廟堂、廟殿、宮廟、祖廟
陵墓、神廟、聖殿
起居廳、民居、平民住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