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六:“ 真宗 東封,訪天下隱者,得 杞 人 楊樸 ,能為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 樸 言:‘獨臣妻有詩一首雲;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将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後以“老頭皮”為年老男子的戲稱。 宋 辛棄疾 《添字浣溪沙·三山戲作》詞:“記得 瓢泉 快活時,長年耽酒更吟詩。驀地捉将來斷送,老頭皮。” 清 林則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詩之一:“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老頭皮”是一個源自宋代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根據宋代趙令畤《侯鲭錄》記載,真宗東封時召見隱士楊樸,楊樸提及妻子曾作詩勸誡他:“更休落魄貪杯酒,亦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将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詩中“老頭皮”指代楊樸自身,帶有調侃年老男子的意味。皇帝聽後大笑,釋放了楊樸。這一典故成為該詞的直接來源。
戲稱年老男子
原指老年男性的自嘲或戲谑稱呼,如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試吟斷送老頭皮”即化用此典()。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老年人“臉皮厚、不易受外界影響”,可能源于對“頭皮”的引申聯想()。
高權威來源(如HttpCN詞典)均以宋代典故為核心解釋,而“臉皮厚”的釋義僅見于個别現代詞典,建議優先參考文獻原意()。
《老頭皮》是一個口語化的詞語,常用于形容某人年紀大、皮膚松弛或者顯得老态龍鐘。這個詞語具有戲谑、調侃的意味,常常用于開玩笑或者取笑别人。
《老頭皮》詞語的拆分部首為“老”和“皮”,其中部首“老”表示與年齡相關的含義,“皮”則表示皮膚或外表的意思。
《老頭皮》的筆畫分别為:老(6畫)+ 頭(5畫)+ 皮(5畫),總計16畫。
《老頭皮》這個詞語是漢語俗語,源自民間口語,沒有明确的曆史淵源。
在繁體中文中,《老頭皮》的寫法為「老頭皮」。
古代漢字中,距今2000多年前的《說文解字》中,關于“老”字的解釋是指年老,沒有具體描述皮膚的意思。而“皮”字在古代漢字中寫作「皮」,與現代漢字不太一樣。
1. 他年紀雖然大了,但他心态年輕,不但不像個老頭皮,還非常活躍。
2. 别看他已經七十多歲了,更像個老頭皮,可他仍然保持着年輕的熱情和活力。
1. 老大爺
2. 老太爺
3. 老伯伯
4. 老奶奶
1. 老年人
2. 老者
3. 老頑固
1. 年輕人
2. 少年
3. 嫩皮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