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甲的意思、斂甲的詳細解釋
斂甲的解釋
猶束甲。整理盔甲,表示準備戰鬥。《左傳·定公九年》:“ 書 與 王猛 息。 猛 曰:‘我先登。’ 書 斂甲曰:‘曩者之難,今又難焉!’” 元 範梈 《蕲州城下晚泊及西方事平有喜作詩》:“戍人新斂甲,垂老幸時康。”
詞語分解
- 斂的解釋 斂 (斂) ǎ 收攏,聚集:斂錢。斂足(收住腳步,不住前進)。斂容。斂衣(用收集來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斂。聚斂。 征收:橫征暴斂。 收束,約束:斂迹。斂手(.縮手,表示不敢恣意妄為;.拱手,表示恭敬)
- 甲的解釋 甲 ǎ 天幹的第一位,用于作順序第一的代稱:甲子。花甲(六十歲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過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舉考試成績名次的分類:一甲(名為“進士及第”);二甲(名為“進士出身”);三甲(名為“
專業解析
斂甲是漢語中的軍事術語,本義指收束铠甲、整理裝備,引申為集結軍隊、整備戰事或解除武裝、停戰歸順的雙重含義。其釋義與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具體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收束铠甲,備戰狀态
指将士整理甲胄兵器,做好戰鬥準備。如《史記·春申君列傳》載:“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與……則魏氏斂甲而效之。”此處“斂甲”指魏國軍隊整裝待發。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解除武裝,歸順停戰
在特定語境中表示放下武器、歸降或休戰。如《新唐書·李光弼傳》載:“賊将高晖、李日越先後斂甲來降。”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二、詞義演變與語境差異
- 主動性備戰:常見于描述軍隊集結待命的場景,強調軍容整肅(如《左傳》注疏中“斂甲而趨敵”)。
- 被動性歸順:多用于歸降或停戰協議(如《資治通鑒》中“諸将斂甲退兵”)。
三、文化内涵
“斂甲”濃縮了古代軍事策略的雙重性:既體現“兵者兇器”的戒備意識,又蘊含“止戈為武”的和平理念。其詞義轉換依賴于戰場态勢,反映了古人“以戰止戰”的辯證思維。
權威參考依據: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 《史記》《資治通鑒》等典籍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斂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基本釋義
- 字面意思:指整理盔甲、束緊戰甲,表示準備戰鬥的狀态。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軍隊或戰士臨戰前的動作。
- 引申比喻:在部分語境中也可比喻結束戰鬥、退隱或收斂鋒芒(如提到“退隱山林”的用法,但需注意此為引申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2.出處與例句
- 經典出處:最早見于《左傳·定公九年》,記載齊國将領書與王猛争論攻城順序時“斂甲”以示備戰決心。
- 後世用例:如元代範梈的詩句“戍人新斂甲,垂老幸時康”,通過戰後收甲的動作反映和平的到來。
3.使用場景
- 曆史軍事描寫:多用于古代戰争相關的文獻或文學創作,強調備戰或停戰的狀态。
- 現代引申表達:可借指收斂鋒芒、停止争鬥,例如“他斂甲歸隱,不再參與商界紛争”。
4.近義詞與關聯詞
補充說明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等原始文獻(如、3的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些辨給冰凝不到黃河心不死城聚春渚出其不虞刺爇翠羽蓋帝關逗人鵝梨旋風髻甘陳擱樓葛縷宮點雊鹆關系瑰僻固體好生之德河梁别黃初體蕙帶漷縣駕薨鍵鑰嘂油子迹察解煩兵金翠究升覺醒闊步高談雷毂鈴蘭厲身镂心刻骨賣鏡重圓忙人美食家拿捉拗字篷車輕法青衣烏帽燒高香韶光淑氣勝蹟時難霜晨摅舒鎖鐐太妃太陽社踏拍子推理枉系瓦盆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