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漢 魏 之際 曹操 父子和 建安 七子等人詩文的剛健遒勁的風格。 建安 , 漢獻帝 年號。 唐 李白 《宣城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詩:“ 蓬萊 文章建安骨,中間 小謝 又清發。” 王琦 注:“ 東漢 建安 之末,有 孔融 、 王粲 、 陳琳 、 徐幹 、 劉楨 、 應瑒 、 阮瑀 及 曹 氏父子所作之詩,世謂之建安體。風骨遒上,最饒古氣。”亦稱“ 建安風骨 ”。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 黃初 之後,惟 阮籍 《詠懷》之作極為高古,有建安風骨。”
“建安骨”是文學史上的重要概念,指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建安年間)形成的剛健遒勁的文學風格,具體解釋如下:
“建安骨”即“建安風骨”,指建安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和孔融、王粲等“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文創作風格。其特點是内容充實、語言質樸、風骨剛健,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慷慨悲涼的情感基調。
李白在《宣城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中贊“蓬萊文章建安骨”,将其視為漢代至六朝文學的典範。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等文論也多次提及這一概念,成為中國文學批評的重要術語。
注:需注意個别網頁(如)将“建安骨”解釋為“人的品質堅定不移”,此為對“骨”字的望文生義,與文學史定義不符。
建安骨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的才能或者品質在某個領域中的突出表現。它的意思是指某個時代或領域的骨幹人物,在建立或安定某種事物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安骨的拆分部首是"建"和"骨",其中"建"的部首是"廴",筆畫數為4;"骨"的部首是"骨",筆畫數為9。
《建安骨》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小說《三國演義》。這個詞在小說中用來形容那些在建立和維護穩定中起關鍵作用的人物。
《建安骨》的繁體字為「建安骨」。
古時候,建安骨的漢字寫法為「建安骨」,沒有什麼變化。
他是我們公司的建安骨,對于業務的推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建設、建立、安定、骨幹
棟梁之材、棟梁之才、************、支柱人物
庸才、草包、無用之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