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苟延殘喘。《後漢書·方術傳·謝夷吾》:“竊以占候,知長當死。近三十日,遠不過六十日,遊魂假息,非刑所加,故不收之。” 唐 牛肅 《紀聞·吳保安》:“吾為囚俘,假息偷生。”《明史·明玉珍傳》:“若必欲崛強一隅,假息頃刻,魚遊沸鼎,燕巢危幕,禍害将至。”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而叛軍憑城假息,亦不難膏我斧鑕也。”
(2).暫時休息。 晉 王嘉 《拾遺記·秦始皇》:“嘗息大樹之下,假息而寐。”《宋書·蔡廓傳》:“百姓喁喁,無復假息之望。” 明 張居正 《暮宿田家》詩:“行子昧所知,假息墟裡旁。”
“假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兩種解釋:
苟延殘喘
指勉強維持生存或延續某種狀态,通常帶有貶義,強調勉強維持而非真正的生命力。
例如《後漢書·方術傳·謝夷吾》中提到“遊魂假息”,形容瀕臨滅亡的狀态;《明史·明玉珍傳》中的“假息頃刻”則比喻短暫而危險的存續。
暫時休息
指短暫的停頓或歇息,常用于描述體力或精神上的放松。
如晉代王嘉《拾遺記·秦始皇》中“假息而寐”,即短暫休息入睡;明代張居正詩作中的“假息墟裡旁”也指暫時歇息。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明史》等古籍原文。
假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虛假的聲息或假裝的呼吸聲。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亻”(人形部首),右邊是“舌”(舌形部首)。它有6個筆畫,拆分為3筆和3筆。
假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繁體中,假息的寫法與簡體中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略有差異。在古代漢字中,假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
以下是對假息的例句:
與假息相關的組詞包括:假意、假裝、假造等。
在詞義上,近義詞可以是虛假、僞裝、假面等;反義詞可以是真實、真誠、實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