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荒蕪;荒涼。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詩:“ 甫 也南北人,蕪蔓少耘鋤。” 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桑變忽蕪蔓,樟裁浪登丁。” 蕭乾 《未帶地圖的旅人》:“兩個青年踏着蕪蔓的草叢在激烈地争辯着。”
(2).冗雜散亂。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中》:“ 漢 人詩不可句摘者……通篇高妙,無一蕪蔓,不著浮靡故耳。” 清 龔自珍 《闡告子》跋:“喜少作(《闡告子》)闇合乎道,乃削剔蕪蔓存之。”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籤·王讴》:“ 舜夫 詩集存詩太多,蕪蔓不翦,時有俊篇,不愧名家。”
“蕪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形容荒蕪、荒涼
指草木雜亂叢生、無人打理的自然景象,如田野、園林等失去秩序的狀态。
例句:唐代杜甫《谒文公上方》中“蕪蔓少耘鋤”,即描繪了雜草叢生的荒蕪場景。
形容冗雜散亂
多用于批評文字或語言缺乏條理、内容繁雜。
例句:明代胡應麟評價漢詩“無一蕪蔓”,強調其簡潔精煉。
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漢典》《詩薮》等文獻來源。
《蕪蔓》一詞是指各種野生蔬菜、野草、藤本植物在田間地頭生長茂盛的狀态。它的意思通常用來形容草木叢生、茂盛的植物景象。
《蕪蔓》的部首是“艹”和“艹”,其中第一個部首是“花草冠”,第二個部首是“草字頭”。整個詞共有10個筆畫。
《蕪蔓》一詞源于《詩經·周南·蕪之什·蕪蔓》:“蕪之萊萋,采之蘋萋,黃菊累累”,形容郊野裡野草繁盛的景象。在繁體字中,蕪蔓分别寫作「蕪蔓」。
在古代,蕪蔓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在漢朝的時候,它們有時寫作「蕪萬」,表示繁茂草木。而在唐朝時期,中醫草藥名字裡有一個寫作「吳蔓子」,這裡的「蔓」意指藤本植物。
1. 鄉村小路兩旁,蕪蔓叢生,景色宜人。
2. 春天來了,整個山坡都被蕪蔓覆蓋了。
1. 茂盛的蔓草: 形容蔬菜、野草生長茂盛的狀态。
2. 蔓草叢生: 形容藤本植物在田間地頭茂盛生長。
茂盛、豐茂、繁茂
荒蕪、凋零、幹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