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爐煙 ”。
亦作“ 爐煙 ”。1.熏爐或香爐中的煙。 南朝 梁簡文帝 《曉思詩》:“爐煙入鬥帳,屏風隱鏡臺。” 宋 蘇轼 《青牛嶺高絕處有小寺人迹罕到》詩:“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裡香。” 清 支機生 《珠江名花小傳》:“爐煙暗遞浩歌聲。”
(2). 廬山 香爐峰 的雲氣。借指 香爐峰 。 宋 梅堯臣 《寄王江州》詩:“何嘗聞堠火,唯是對爐煙。潮到 盆城 否?猶期信可傳。”
(3).舊時宮殿前丹墀設焚香爐,後因以指代宮廷、朝官。 唐 無名氏 《元日觀上公獻壽賦》:“趨雲陛以陳詞,向爐煙而稽首。” 唐 韋應物 《燕李錄事》詩:“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赤墀。” 唐 方幹 《送杭州李員外》詩:“必恐駐班留立位,前程一步是爐煙。”
(4).指爐火。 宋 周邦彥 《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詞:“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爐,一本作“ 罏 ”。
“爐煙”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南朝梁簡文帝《曉思詩》中“爐煙入鬥帳,屏風隱鏡臺”,即描寫香爐煙霧缭繞的場景。
廬山香爐峰的雲氣
借指廬山香爐峰的自然景觀。如宋代梅堯臣《寄王江州》詩:“何嘗聞堠火,唯是對爐煙。”
代指宮廷或朝官
古代宮殿前丹墀設焚香爐,後引申為宮廷、朝官的象征。例如:
唐代韋應物《燕李錄事》詩:“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赤墀。”
比喻功勞被埋沒(成語用法)
指有功無名或貢獻未被認可。例如:
“爐煙”作為成語時,比喻“有功無名”,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多見于現代詞典釋義。
“爐煙”在不同語境下有煙霧、自然景觀、宮廷象征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可參考《全唐詩》《蘇轼詩集》等文獻。
《爐煙》(lú yān)指的是火爐或爐子中所冒出的煙霧。在日常生活中,爐煙常常被用來比喻困境、苦難或困苦的生活狀态。
《爐煙》由“火”和“灰”兩個部首構成,火部表示詞義的關聯,灰部為聲旁。它的筆畫數共計11畫。
爐煙的繁體字為“爐煙”,其中“爐”為爐的繁體字,由“火”和“戶”兩個部首組成,而“煙”是煙霧的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文獻中,爐煙的寫法有時會稍有改變。例如,《釋名·釋氣之篇》中,“爐”字寫作“爐”,而《說文解字》中則将“爐”寫作“爐”,沒有嚴格規定。
1. 行路人常看爐煙直,但見村村竹柏牆。(宋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
2. 困境之下,我們似乎身陷爐煙之中,無法逃脫。
組詞:爐火、爐溫、爐子、爐膛
近義詞:爐煙的近義詞有燒煙、爐煙 起源于同源詞,其意思是指爐子中所冒出的煙。
反義詞:爐煙的反義詞是無煙,用于與爐煙形成對比,表達沒有爐煙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