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唐 李廷珪 父子所制之墨。 李廷珪 本姓 奚 ,自 易水 遷居 歙縣 ,賜姓 李 。其墨取 黃山 松煙,制造精良,堅如玉,紋如犀,自 宋 以來推為第一。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談錄·事志》:“ 南唐 後主 留心筆劄,所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龍尾石硯’,三者天下之冠…… 莆陽蔡君謨 嘗評‘李廷珪墨’能削木,墜溝中,經月不壞。” 明 陶宗儀 《辍耕錄·墨》:“至 唐 末,墨工 奚超 與其子 廷珪 ,自 易水 渡 江 ,遷居 歙州 , 南唐 賜姓 李 氏。 廷珪 父子之墨,始集大成……故世有‘奚廷珪墨’,又有‘李廷珪墨’。”亦省稱“ 李墨 ”。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 東坡 自 儋耳 歸,至 廣州 舟敗,亡墨四篋,平生所寳皆盡,僅於諸子處得‘李墨’一丸。”
“李廷珪墨”是南唐時期由制墨名家李廷珪(原名奚廷珪)及其家族所制的頂級松煙墨,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詳細解釋:
起源與背景
李廷珪祖籍河北易州,唐末隨父遷居歙州(今安徽歙縣),因制墨技藝超群,被南唐後主李煜賜國姓“李”,并封為墨務官。其家族世代為宮廷制墨,所制墨錠專供皇室使用,常被用于賞賜功臣。
工藝特點
曆史地位
與澄心堂紙、龍尾硯并稱南唐“文房三寶”。宋代時“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一枚墨價值萬錢,甚至被宋内庫列為珍藏。
後世評價
文人贊其“豐肌膩理,光澤如漆”,蘇轼、陸遊等均視其為至寶。明代文獻記載其墨“可削木”,足見質地堅硬。
李廷珪墨代表了中國古代制墨工藝的巅峰,對徽墨發展影響深遠,現故宮博物院仍藏有其作品(參考)。
《李廷珪墨》是一個詞語,表示李廷珪所制作的墨。
《李廷珪墨》的部首是木,并且共有13個筆畫。
李廷珪是明朝時期的一位著名墨制作家,他制作的墨遠近聞名。因此,人們将其作為墨的代稱稱之為《李廷珪墨》。
《李廷珪墨》的繁體字寫法為「李廷珪墨」。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書寫規範,「李廷珪墨」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需要參考古代文獻資料。
1. 這支《李廷珪墨》寫字流暢,色澤鮮明。
2. 他們的字畫都是用《李廷珪墨》完成的。
李廷珪、廷珪墨、墨、珪墨
李氏墨、廷珪筆墨
其他墨種、其他墨制作家的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