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假息的意思、假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假息的解释

(1).苟延残喘。《后汉书·方术传·谢夷吾》:“窃以占候,知长当死。近三十日,远不过六十日,游魂假息,非刑所加,故不收之。” 唐 牛肃 《纪闻·吴保安》:“吾为囚俘,假息偷生。”《明史·明玉珍传》:“若必欲崛强一隅,假息顷刻,鱼游沸鼎,燕巢危幕,祸害将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而叛军凭城假息,亦不难膏我斧鑕也。”

(2).暂时休息。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尝息大树之下,假息而寐。”《宋书·蔡廓传》:“百姓喁喁,无復假息之望。” 明 张居正 《暮宿田家》诗:“行子昧所知,假息墟里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假息”是汉语古语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荀彧传》中的“假息之命”表述。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包含两层核心含义:

  1. 短暂喘息

    指在危机中获得的暂时性休整,常用于描述战争中的停战间隙。如《资治通鉴》载:“虽假息须臾,终难久安”,此处比喻短暂的和平状态(来源:《汉语大词典》)。

  2. 借机延续

    引申为借助某种条件勉强维持生存,含被动依存意味。《三国志注》中“假息异土”即形容在敌对势力下苟且存活的境况(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从构词角度分析,“假”为“暂时借用”之义,“息”表“停歇、存续”,二字组合强调时间与状态的局限性。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研究东汉末年的著作中可见相关用例(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网络扩展解释

“假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两种解释:

一、基本解释

  1. 苟延残喘
    指勉强维持生存或延续某种状态,通常带有贬义,强调勉强维持而非真正的生命力。
    例如《后汉书·方术传·谢夷吾》中提到“游魂假息”,形容濒临灭亡的状态;《明史·明玉珍传》中的“假息顷刻”则比喻短暂而危险的存续。

  2. 暂时休息
    指短暂的停顿或歇息,常用于描述体力或精神上的放松。
    如晋代王嘉《拾遗记·秦始皇》中“假息而寐”,即短暂休息入睡;明代张居正诗作中的“假息墟里旁”也指暂时歇息。


二、使用场景与例句


三、补充说明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明史》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语百痾败兴而归饱嗝碑趺逼斥兵象伯伦采斫唱拜赐廕大分吊国调营滴答抵鸦发糕纷舛感遇诗搆屯馆甥孤独者鸿雁火稻缄脣几率鸡鸣警司焌黑来处不易掠地乐诗藜芘流水落花帽套眉痕猛人冥王星奶糕牌手篇页披膊千金子起坑清议堂全伙入犯若是扫帚讪不搭的烧酒时儆轼闾说起风就是雨送东阳马生序袒右誊发未识一丁携角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