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白蠟蟲。成群栖息在白蠟樹或女貞樹上。雄蟲能分泌白蠟,包圍體軀。早在十三世紀,我國已知飼養白蠟蟲以生産白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女貞》:“立夏前後取蠟蟲之種子,裹置樹上。半月,其蟲化出,延緣枝上,造成白蠟,民間大獲其利。”
蠟蟲是白蠟蟲的俗稱,屬于半翅目蠟蚧科昆蟲,以下是詳細解釋:
蠟蟲(學名:白蠟蚧)是半翅目蠟蚧科昆蟲,雄蟲能分泌白蠟包裹體軀。我國早在13世紀已開始人工飼養以生産白蠟。
主要分布于中國川滇、湖廣、江浙等地,屬中國特色物種,養殖技術曾長期領先世界。
如需更詳細分類學或現代養殖技術信息,可參考昆蟲學專業文獻或權威數據庫。
“蠟蟲”(là chóng)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的是蠟制品中形狀像蟲子的小物件,也可以指代蠟燭。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蠟”和“蟲”。
“蠟”由部首“虍”和部首“月”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1。
“蟲”由部首“虍”和部首“蟲”組成,拆分後的筆畫數為6。
“蠟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轄》一篇中,“蠟蟲如瑟,思無所思”。在古代的傳統文化中,蠟燭是一種重要的照明工具和供奉物品,被用于祭祀和慶祝活動。
繁體字“蠟蟲”和簡體字“蠟蟲”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區别。古代的“蠟蟲”寫法可以采用象形或會意的形式。例如,蠟蟲可以用蟲形的象形字來表示,也可以用象征蠟燭的火字加上蟲形字來表示。
1. 桌上擺着一隻精美的蠟蟲,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2. 夜晚,家裡點上一些蠟蟲,給屋子增添了溫馨的氛圍。
蠟燭、蠟燭台、蠟燭花、蠟爐、蠟質等。
蠟狀物、蠟丸、蠟偶等。
紙蟲、塑料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