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督鑄造錢币的官職。 清 孔尚任 《燕台雜興》詩之十七“銅山金埒勢峥嶸,暴富乞兒恬不驚。每日垂鞭歸第邸,有人來看孔方兄”自注:“予畏監倉而得監鑄,免累可矣,寒如故也。泛交者不知,多來稱貸。”
監鑄是古代中國官職體系中與金屬鑄造監管相關的職務稱謂,其核心含義為監督鑄造事務,特指對錢币、禮器、兵器等重要金屬制品的鑄造過程進行監察與管理。以下從詞義、曆史職能及實例三方面詳釋:
漢代起源
武帝時期設“鐘官”掌鑄錢,後由“上林三官”(均輸、鐘官、辨銅)共管,實為早期監鑄職能分化。
來源:陝西曆史博物館《漢代錢币鑄造制度考》
唐宋制度化
唐代于鑄錢監設“監鑄官”,宋代由三司(戶部、鹽鐵、度支)直轄錢監,如饒州永平監、池州永豐監均置監鑄官,職責涵蓋銅料核驗、鑄币成色監管。
來源:《宋史·職官志》載“諸州鑄錢監監官各一人”
明清延續
明代寶源局、寶泉局設“監督”職;清代戶部錢法堂派“監鑄官”駐地方鑄局,如雍正年間雲南鑄錢需由戶部官員監鑄。
來源: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清代戶部錢法堂檔案》
“遣禦史監鑄,禁雜鉛錫。”——印證監鑄官對金屬純度的管控職責。
“諸鑄錢監監官,任滿,以鑄錢額比較賞罰。”——說明監鑄成效與官員考績挂鈎。
結論:“監鑄”作為古代經濟治理的重要環節,體現了中央對貨币及重要物資生産的集權控制,其職能貫穿原料審計、工藝監督與成品核驗全過程,是維護鑄件質量與經濟秩序的關鍵職務。
“監鑄”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需根據具體語境理解:
字面解釋
具體指向
在曆史文獻中,“監鑄”常指監督鑄造錢币的官職,屬于古代官制的一部分。例如清代孔尚任的《燕台雜興》詩中提到“監鑄”一職,職責為管理錢币鑄造事務。
作為官職
作為抽象概念(較少見)
部分資料将其引申為品德磨砺過程,即通過監督與錘煉提升個人修養,但此用法多見于成語解釋,實際文獻用例較少。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燕台雜興》及相關史志資料。
白鶴峰半個前程别有心腸弊幸補處部帑猜妬陳善閉邪純陰膽氣低燒都督發拆方色返吟複吟蜂場分願根熟瓜子玉锢藏合律橫說竪說滑民黃芽菜泾渭自明吉祥天女劇飲慨慨科差狂癡曠漠臉上臉下裡耳硉矹馬印媚愛淖爾判例陪決平澹無奇破賺清塵濁水輕典傷摧沈奧身曆其境壽人說帖送祟肅将帑金同齒無愁天子五色相擊小辯小末尼齘齒屑屑索索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