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硉兀 ”。1.高聳;突出。 唐 李白 《明堂賦》:“挐金龍之蟠蜿,挂天珠之硉矹。” 宋 陸遊 《燕堂獨坐意象殊愦愦起登子城作此詩》:“夢中涉 黃河 , 太行 高硉矹。” 明 李東陽 《次韻答方石先生》之二:“ 霞城 硉矹高千仞,衹恐胸中尚易平。” 清 錢謙益 《彭達生晦農草序》:“當此之時,餘如東郊之老馬,骨骼硉兀。”
(2).引申為委屈不平。 唐 韓愈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低頭受侮笑,隱忍硉兀寃。” 清 王先謙 《告大兄墓文》:“彼 楊 馬 之硉兀,等含悲於逝水。”
(3).嚴峻。 唐 韓愈 《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幾欲犯嚴出薦口,氣象硉兀未可攀。” 明 李東陽 《明故中憲大夫雲南按察司副使緻仕石公墓志銘》:“公性質直,意氣硉兀,不能下物,雖居官久,家無赢貲,亦以儉自律。”
(4).豪放;高亢。 唐 韓愈 《詠雪贈張籍》:“狂教詩硉矹,興與酒陪鰓。” 宋 範成大 《次韻溫伯夜坐》:“平生煙霞興,硉兀上南鬥。” 元 汪炎昶 逸句:“椎金鍛鐵作硬語,意氣硉兀真丈夫。”
根據權威資料,“硉矹”(拼音:lù w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
自然形态描述
情感狀态延伸
人物特質比拟
語境示例:
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獲取更多古籍用例。
硉矹(lù duǒ)是一個漢字,它的意思是古代用來捉捕鳥類的繩套。它是由《說文解字》首次引用。
硉矹的部首是石(shí),筆畫數為13。
硉矹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古代的文字學家諱疑所作。他将詞義為鳥繩套,也就是用來捕捉鳥類的設備。
硉矹的繁體字為「鵱騳」。
在古代,硉矹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古代形式為「綠乎」,其中的“綠”表示繩索,“乎”為助詞。這種寫法在楚石鼓、郭店楚簡等文物中能夠看到。
1. 他使用硉矹來捕捉那隻稀有的鳥類。
2. 漁民們常常使用硉矹來捕捉海鳥。
1. 硉矹繩(lù duǒ shéng):用來捕捉鳥類的繩子。
2. 硉矹網(lù duǒ wǎng):用來捕捉鳥類的網狀裝置。
3. 硉矹匠(lù duǒ jiàng):擅長制作硉矹的工匠。
硉矹的近義詞有:鳥套、繩套、鳥索。
硉矹的反義詞可以是野放、放生,表示釋放被捕獲的鳥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