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硉兀 ”。1.高聳;突出。 唐 李白 《明堂賦》:“挐金龍之蟠蜿,挂天珠之硉矹。” 宋 陸遊 《燕堂獨坐意象殊愦愦起登子城作此詩》:“夢中涉 黃河 , 太行 高硉矹。” 明 李東陽 《次韻答方石先生》之二:“ 霞城 硉矹高千仞,衹恐胸中尚易平。” 清 錢謙益 《彭達生晦農草序》:“當此之時,餘如東郊之老馬,骨骼硉兀。”
(2).引申為委屈不平。 唐 韓愈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低頭受侮笑,隱忍硉兀寃。” 清 王先謙 《告大兄墓文》:“彼 楊 馬 之硉兀,等含悲於逝水。”
(3).嚴峻。 唐 韓愈 《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幾欲犯嚴出薦口,氣象硉兀未可攀。” 明 李東陽 《明故中憲大夫雲南按察司副使緻仕石公墓志銘》:“公性質直,意氣硉兀,不能下物,雖居官久,家無赢貲,亦以儉自律。”
(4).豪放;高亢。 唐 韓愈 《詠雪贈張籍》:“狂教詩硉矹,興與酒陪鰓。” 宋 範成大 《次韻溫伯夜坐》:“平生煙霞興,硉兀上南鬥。” 元 汪炎昶 逸句:“椎金鍛鐵作硬語,意氣硉兀真丈夫。”
硉矹(lù w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疊韻聯綿詞,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山石險峻貌 該詞本義指山石突兀高聳的形态。唐代韓愈《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中有"磴藓澾拳跼,梯飚飐伶俜。悔狂已咋指,垂誡仍镌銘"句,其中"硉矹"即描繪山勢險峻之态。
骨骼隆起狀 引申為形容人體骨骼或關節突出的狀态。如《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注明其可指"骨骼高聳",常見于古代醫學典籍對人體特征的描述。
文風奇崛 在文學批評中,該詞被用以形容文章風格奇崛不群。宋代《文心雕龍注》評韓愈散文時,稱其"硉矹奇字,層見疊出",特指韓文用字險怪的特征。
器物嶙峋貌 《辭源》記載該詞還可用于描述器物表面凹凸不平的質感,如青銅器銘文中的"硉矹其紋"即指紋飾棱角分明的鑄造效果。
該詞的詞源可追溯至上古漢語複輔音分化現象,作為典型的雙聲連綿詞,其字形雖經曆"硉兀""硉矹"等異體演變,但核心語義始終保持穩定。近義詞包括"嶙峋""巉岩"等,多用于文學創作中的狀物描寫。
根據權威資料,“硉矹”(拼音:lù w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
自然形态描述
情感狀态延伸
人物特質比拟
語境示例:
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研究,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獲取更多古籍用例。
稗官百務白酇包芯線逼供信不斷頭叉嘴踳逆刺背道籙導氣颠草雕盤都孔目放去訪擇飛檐走壁奉達膚合俘獻鋼鋸勾批骨路函工含仁懷義厚贶腳步錢僥禍節旄盡全力捐委爵秩拘文牽義蠟紙倫徒漫亂門縫納顧齧食盆浴仆婦企劃肉人沙西社鳴身品士夫畫司隸誦帚索然淘澄飛跌通宵徹夜宛比文卷無分線材宵分霄淵諧度卸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