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便柬;便帖。《金6*瓶6*梅詞話》第七五回:“你寫個説帖來,幸得他後日還有一席酒在這裡,等我抵面和他説又好説些。”《儒林外史》第四四回:“ 杜少卿 寫説帖,請這兩人來陪表兄。”《痛史》第二回:“ 巫忠 點了點頭。 似道 便走到裡面套間裡,寫了一個説帖,叫家人送去太醫院。”
(2).條陳、建議書一類的文書。《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拿白摺子寫了説帖,派管家當堂呈遞。”《老殘遊記》第三回:“至於其中曲折,亦非傾蓋之間所能盡的,容慢慢的做個説帖呈出覽了。”《光明日報》1979.1.27:“不過 李時珍 連續給皇帝上了兩次‘說帖’(群衆來信),都被太醫院扣壓了,好像石沉大海,消息全無。”
(3).外交照會。 清 林則徐 《會谕義律分别準駁事宜》:“本大臣、本部堂查閲此次説帖,尚不及前次之明白。” 夏衍 《懶尋舊夢錄》二:“ 中國 代表在 巴黎 和會上提出了關于 山東 問題的說帖。”
(4).告示;啟事。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我的種痘》:“在電線柱子和牆壁上,夏天常有勸人勿吃天然冰的警告,春天就是告誡父母,快給兒女去種牛痘的說帖,上面還畫着一個穿紅衫的小孩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說帖漢語 快速查詢。
“說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曆史背景和使用場景而變化,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便柬/便帖
指簡短的書面留言或邀請函。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寫說帖請人”,即通過便條邀請客人。
條陳/建議書
用于陳述意見或提出方案的文書。如《老殘遊記》中“做說帖呈覽”,即撰寫建議書供上級審閱。
外交照會
在近代外交中,指非正式的外交文書。例如夏衍提到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提交的“山東問題說帖”,這類文件通常以口頭陳述為主,書面形式僅作輔助,不蓋章、不簽名。
告示/啟事
用于公開張貼的通知或公告,如清代《痛史》中“寫說帖送太醫院”。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外交應用,可查閱《老殘遊記》《光明日報》相關記載。
《說帖》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于形容一種通知、傳達消息或講述事情的帖子。
《說帖》的拆分部首為言字旁,共有9個筆畫。
《說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代。在古代,人們通常通過寫帖子來傳達消息,而《說帖》則特指用于講述事情和傳達消息的帖子。
《說帖》的繁體字為「說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說帖》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說帖」。
1. 他發了一封《說帖》給全體員工,通知大家明天開會的事情。
2. 學校門口張貼着一張《說帖》,宣布下周有一場文化活動。
1. 說話:用口頭或書面方式表達意思。
2. 帖子:貼在公共場所或傳遞給他人,用以傳遞信息或表達觀點的紙片。
3. 傳達:把信息、消息等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傳遞給别人。
1. 告示:用于公告、通知和警示的文字或标語。
2. 通知:透過書面或口頭方式傳達給特定對象的信息或消息。
3. 告訴:用口頭方式向他人傳達信息、消息等。
沉默:不說話或不發聲。
閉口:不開口說話。
保密:不向他人透露信息或消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