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狂癡的意思、狂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狂癡的解釋

亦作“ 狂癡 ”。1.癫狂癡呆。亦指癫狂癡呆的人。 漢 陸賈 《新語·慎微》:“視之無優遊之容,聽之無仁義之辭,忽忽若狂癡,推之不往,引之不來。”《漢書·韋玄成傳》:“今子獨壞容貌,蒙恥辱,為狂癡,光曜晻而不宣。” 漢 蔡琰 《悲憤詩》:“見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癡。” 清 鄭燮 《骨董》詩:“鈎深索遠求,到老如狂癡。”

(2).愚魯無知。用為謙詞。 唐 元稹 《叙詩寄樂天書》:“命與不遇,未遭可為之事;性與不惠,復無垂範之言。兀兀狂癡,行近四十。”


見“ 狂癡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狂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語義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癫狂與愚癡并存的精神狀态”。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狂”本義為狗發瘋,引申為人的精神失常或行為放誕,《說文解字》釋作“狂,猘犬也”,後擴展指超越常理的言行;“癡”則源自“癡”,《玉篇》定義為“不達謂之癡”,特指心智蒙昧的狀态。二字連用最早見于《漢書·韋玄成傳》“狂癡萎蕤,生不益民”,描述精神錯亂且愚鈍的病态人格。

在古籍文獻中,該詞呈現三層語義演變:

  1. 病理學層面:指精神疾病的臨床表現,如《後漢書·高獲傳》記載“獲素善天文,曉遁甲,能役使鬼神。狂癡恍惚,言事多中”,強調非理性言行與認知障礙的并存特征。
  2. 社會倫理層面:喻指違背禮教規範的行為,《韓愈·芍藥歌》中“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以“狂癡”自嘲不合時宜的狂放姿态。
  3. 文學修辭層面:唐宋詩詞常借“狂癡”構建矛盾意象,如陸遊《劍南詩稿》中“狂癡未解惜年華,新草池塘舊釣沙”,通過瘋癫與愚鈍的悖論組合表達複雜情感。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癫狂癡呆,亦指癫狂癡呆之人”,收錄該詞在《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等文獻中的實際用例。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這類由反義語素構成的複合詞,體現了漢語“對立統一”的構詞智慧。

(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華書局《漢書》校注本;國學大師網《說文解字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狂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由“狂”(極端瘋狂、狂亂)和“癡”(愚蠢、糊塗)組合而成,形容人的行為或思想異常荒謬、癫狂,常含貶義或批評意味。例如:“忽忽若狂癡”(漢·陸賈)、“恍惚生狂癡”(漢·蔡琰),均指精神狀态的失控。

二、延伸用法

  1. 謙辭:唐代文人如元稹在《叙詩寄樂天書》中以“兀兀狂癡”自謙,表達愚魯無知的謙遜态度。
  2. 文學意象:古詩文中常借“狂癡”表現對理想的執着追求,如清代鄭燮“鈎深索遠求,到老如狂癡”。

結構特點

示例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古籍中多含負面評價,而部分文學化表達可能隱含反諷或自嘲。

别人正在浏覽...

白目白土粉枹木履罷筯不如歸去采菽騁嗜奔欲持倉量愁愦初稅畝搭鍊,搭鍊兒殚屈低濕鵝籠書生耳聞番茄梵亞林負局共價鍵冠珥過拜國庫合盤托出黃巢黃冠野服皇天不負有心人精忠報國金櫻刊載攬攝覽閲令威另眼相待珑蔥綿濛明察暗訪目指氣使内藏庫瞥面旗花輕足秋迳攘臂一呼馺莎上旨拭目以俟爽伉順許送卷頭素飱天醴鐵爬鐵藓外舍襪羅慰省五尺吳祭酒嫌好道歹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