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帑的意思、部帑的詳細解釋
部帑的解釋
清 代稱中央各部所掌握的庫銀。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且撥解軍餉及部帑,不下二千餘萬。” 陳夔龍 《夢蕉亭雜記》卷一:“今奏借官款,勿論内帑,勿論部帑,責任均由 順天府 一人擔負。”
詞語分解
- 部的解釋 部 ù 全體中的一份:部分(“分”讀輕聲)。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編輯部。部隊(軍隊)。 具有統屬關系: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将。部屬。部首
- 帑的解釋 帑 ǎ 古代指收藏錢財的府庫或錢財:帑藏(刵 )(指國庫)。府帑(府庫裡的錢財)。重(恘 )帑(大量的錢財)。 帑 ú 古同“孥”,兒女。 鳥尾:鳥帑。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部帑”是一個曆史性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部帑(拼音:bù tǎng)指國家財政收支或儲備,其中:
- 部:指中央政府的財政部門。
- 帑:原指國庫中的錢財,後泛指國家財政儲備。
二、清代具體用法
在清代文獻中,該詞特指中央各部直接掌管的庫銀。例如:
- 清人魏源在《聖武記》中提到“撥解軍饷及部帑,不下二千餘萬”,強調中央財政調撥的規模。
-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記載“奏借官款,勿論内帑、部帑”,區分了皇室庫銀(内帑)與中央部委庫銀(部帑)。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描述清代財政運作或國家收支狀況。
- 現代語境: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中。
四、補充說明
- 權威性差異:高權威來源(如、2、4)均強調其清代財政屬性,而低權威網頁(如、5、6)僅重複基本定義。
- 詞義演變:廣義上可泛指國家財政,但具體到清代則特指中央部委庫銀,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聖武記》《夢蕉亭雜記》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部帑這個詞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部門的金錢財物”或者“部門的庫房、庫藏”。
部帑的拆分部首是“韋”和“丶”,筆畫數為七畫。
部帑一詞的來源比較有争議,有一種說法是來自于古代秦漢的行政機構“部門”,該機構負責管理財政事務和物資儲備。另一種說法是來自于古代祭祀活動中用于儲備祭品和儀器的庫房。
繁體字中,部帑的寫法為「部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部帑的寫法可能會因時代和書寫風格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有些古代文獻中,部帑被寫成「部畓」。
以下是一個使用部帑的例句:
他負責管理部帑,确保部門的經費和物資供應充足。
部帑的相關詞語:
- 組詞:部門、財物、庫房、庫藏
- 近義詞:庫存、儲備
- 反義詞:支出、損失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