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差的意思、科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差的解釋

官府向民戶征收財物或派勞役。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自朕有天下已來,存心撫養,無有所科差,人人皆得營生,守其資財。”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一折:“卻正是農忙耕種,百忙裡官急科差。” 明 餘繼登 《典故紀聞》卷七:“比來撫綏者不得人,但有科差,不論貧富,一概煩擾,緻耕穫失時,衣食不給,不得已乃至逃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科差”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内容,其含義和演變在不同朝代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科差是官府向民戶征收財物或攤派勞役的統稱,屬于代役稅性質,類似于更賦、力庸等制度。主要形式包括實物(如絲料)和貨币(如包銀)的征收,以及直接征調勞動力。


二、曆史演變

  1. 唐宋時期
    初興于唐宋,但征收範圍有限,屬于臨時性攤派,且代役稅與徭役并存。例如唐代文獻《貞觀政要》提到“無有所科差”,側面反映其存在。

  2. 元代制度化
    元代成為正式賦稅項目,形成系統化征收體系,包括絲料、包銀、俸鈔三項,按戶征收。此時科差與力役、職役并征,成為國家財政重要來源。


三、征收内容與對象

  1. 主要内容

    • 絲料:每戶繳納蠶絲,全科戶需1斤6兩4錢,減半戶折半。
    • 包銀:以中統鈔繳納,全科戶4兩,後部分改為俸鈔(官員俸祿來源)。
    • 戶鈔:針對江南部分地區的附加稅。
  2. 征收對象
    主要針對民戶、醫戶、獵戶等,而軍戶、站戶、僧道、儒戶等享有豁免權。南北地區存在差異,北方以絲料和包銀為主,南方則側重戶鈔。


四、實施特點

  1. 按戶征收
    元代科差以戶為單位,根據戶籍等級(全科戶、減半科戶等)差異化征收。

  2. 時限規定
    中統二年(1261年)明确繳納期限,如絲料限八月,包銀初期限八月,末期限十二月,後調整為絲料不過七月,包銀不過九月。

  3. 社會影響
    過度科差曾導緻民戶逃亡,明代文獻《典故紀聞》記載“緻耕獲失時,衣食不給”。


五、文獻例證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制度、征收方式及社會影響,主要參考來源為、、。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朝代細則,可查閱《元史·食貨志》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科差的意思

科差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的差異或者不同程度的差距。通常用來形容在科學研究、技術實踐或其他領域中的編制、實施等方面存在的差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科差”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科(矢部)和差(工部)。它的拼音是kē chā。

科的部首是矢,總共包含5筆。差的部首是工,總共包含3筆。

來源

“科差”的來源不明确,但在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

繁體

“科差”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中的“科差”不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因此沒有古代漢字的寫法。

例句

1. 這個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地區的科研水平存在明顯的科差。

2. 由于技術水平的差異,這個産品在不同廠家之間的質量存在一定的科差。

3. 在人才培養方面,不同學校之間存在着明顯的科差。

組詞

1. 科學:關于自然現象和規律的研究領域。

2. 差異:不同事物之間的差别。

3. 編制:根據一定的規則和要求制定計劃或方案。

近義詞

1. 不同:表示兩個或者多個事物之間的差異。

2. 差距:表示兩個或者多個事物之間的差異。

3. 不一緻:表示兩個事物之間的差異或者不同。

反義詞

1. 相同:表示兩個事物之間沒有差異,彼此一樣。

2. 一緻:表示兩個事物或多個事物之間沒有差異,相同。

3. 同質:表示事物具有相同的成分或者性質。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