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對 北齊 失國昏君 後主 高緯 的譏稱。《北齊書·幼主紀》:“﹝ 後主 高緯 ﹞乃益驕縱,盛為《無愁》之曲,帝自彈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數。人間謂之 無愁天子 。” 清 趙翼 《邺城懷古》詩之八:“ 無愁天子 在深宮,‘高末’歌先舉國同。”
"無愁天子"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北齊後主高緯,并引申為形容那些身處危難卻醉生夢死、不理朝政的昏庸君主。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淵源、文化引申三個角度詳細解釋:
該詞屬專有曆史名詞,特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末代皇帝高緯(556—577年)。因高緯在位期間荒淫無度,尤喜自彈琵琶演唱《無愁曲》,并令宮中數百人伴唱,故民間譏稱其為"無愁天子"。其釋義強調兩點:
(來源:《漢語大詞典》"無愁天子"詞條;《中國曆史大辭典·魏晉南北朝史卷》)
據《北史·齊本紀》記載,高緯執政時北齊内憂外患:
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所滅,高緯被俘後遭處死,"無愁天子"遂成亡國之君的典型符號。
(來源:李延壽《北史》卷八;司馬光《資治通鑒·陳紀五》)
後世文學作品中,"無愁天子"成為批判統治者昏庸誤國的經典意象:
(來源: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五》;趙翼《廿二史劄記·北齊宮闱之亂》)
現代研究進一步剖析其曆史影響:
"高緯的'無愁'本質是逃避現實的精神麻醉,折射出北齊貴族階層在鮮卑漢化過程中的身份焦慮與堕落。"
——李憑《魏晉南北朝史十五講》(中華書局,2010年)
"《無愁曲》的宮廷狂歡與北齊的迅速崩潰,構成中國曆史上'樂極生悲'的極端案例。"
——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無愁天子"以曆史人物為載體,承載了對昏聩統治的深刻批判,其語義在文化傳承中固化為一則警示寓言。
“無愁天子”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源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後主高緯的荒淫行徑,具體解釋如下:
指不為國事憂慮,隻知沉溺于享樂的昏庸君主,常作為對北齊後主高緯的譏稱。
人物與行為
北齊後主高緯(556—577年)在位期間,國家内憂外患,但他仍縱情聲色:
典故出處
《北齊書·幼主紀》記載:“(高緯)盛為《無愁》之曲,帝自彈琵琶而唱之……人間謂之無愁天子。”
清代趙翼《邺城懷古》詩雲:“無愁天子在深宮,‘高末’歌先舉國同”,進一步強化了其負面形象。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北齊書》或權威曆史文獻。
安于一隅百族邊障渤解尺翰答非所問當甚麼盜粜稻香大搉跌打損傷颿布風襟趕船挂車盥浣管隰規矱滾繡毬纥頭黃石袷囊解弦更張解援極懽寖弛進薦季脇居先郎署略人糧運陵道臨軍對壘溜光罄淨面磚銘泐搦翰女侍中瞥目乞教虬辇求退人時三獻玉埽軌少從少數派盛隆談談譚天說地跳劍聽從為文五炁香囊顯驗鸮鳥生翼錫錠蟹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