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僭服異器。 唐 元稹 《故中書令贈太尉沂國公墓志銘》:“然後斬暴6*亂,敍勞舊,除僭異,弛禁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僭異漢語 快速查詢。
“僭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析:
“僭異”由“僭”和“異”兩字組成:
因此,“僭異”整體指超越自身身份或職權的行為,或冒用不符合自身地位的服飾、器物。
核心概念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社會中下級對上級禮制的僭越行為,例如官員或平民使用帝王專屬的服飾、車馬等,屬于對等級制度的破壞。
曆史用例
唐代元稹在《故中書令贈太尉沂國公墓志銘》中提到“除僭異,弛禁閉”,指整頓社會秩序時需清除這類越軌行為。
現代語境中,“僭異”可引申為違反規則或突破權限的行為,但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
《僭異》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蓄意冒犯、冒用别人的身份或地位。通常用來描述某人擅自挪用他人的權力或超越自身角色的行為。
《僭異》由部首「人」和「益」組成。它包含13個筆畫。
《僭異》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它用來形容王莽篡位稱帝的行為,并以此來表達對他野心勃勃的批評。
《僭異》的繁體字為「僭異」。
在古代,「僭異」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使用了相同的部首和筆畫。
他冒充公司高層打電話給供應商,這種行為簡直是僭異他人身份。
組詞:僭越、異類、僭取、異端、僭稱、異議、難以言異。
近義詞:篡奪、冒犯、冒用、竊權。
反義詞:恭恪、謙和、遵從、守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