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柔和舒緩。《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有二人焉,乘輅而歌……嘽緩舒繹,曲折不失節。” 呂延濟 注:“嘽緩舒繹,柔和之聲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五郊樂歌》:“嘽緩契王風,持載符君德。” 清 趙翼 《水嬉看夜船燈火》詩之一:“燈火熒煌星萬點,笙歌嘽緩月三更。” 葉聖陶 《微波》:“有三弦的聲音傳過來,這樣低沉,這樣嘽緩。”
“嘽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詩文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作如下解釋:
基本詞義
指“柔和舒緩”,多用于形容聲音、節奏或氛圍的從容和諧狀态。例如古代樂歌的曲調悠揚緩慢,或夜間笙歌的閑適韻律等。
文獻出處
用法演變
該詞在清代仍偶見于詩文,如趙翼《水嬉看夜船燈火》中的“笙歌嘽緩月三更”,但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古語詞。
綜合釋義
除“柔和舒緩”外,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安閑舒適”,帶有從容不迫的意境,需結合上下文具體理解。
使用注意
因“嘽”字讀音特殊(tān或chǎn),現代使用時應标注拼音以避免誤讀。建議在文學創作或古籍研究中謹慎使用,日常交流可替換為更常見的近義詞如“舒緩”“悠揚”等。
《嘽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緩慢、遲延、放任的狀态或行為。
《嘽緩》這個詞由部首嘅和缶組成,部首分别是口和缶,嘅部的拼音是kou,缶的部首拼音是fou。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6筆。
《嘽緩》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起初的意思可能是指鞍緩慢的狀态。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曇緩」。
根據古代漢字書寫規範,「嘽緩」可以寫成「嘽緩」,這是它在古時候的寫法。沒有删節的「嘽緩」共有21個筆畫。
1. 他的動作嘽緩而慢,讓人感到有些不耐煩。
2. 這個項目推進的進度嘽緩不前,需要加快。
形容詞:嘽嘽緩緩、嘽嘽緩緩
動詞:緩緩嘽嘽、緩緩嘽嘽
遲緩、慢慢、不慌不忙
迅捷、敏捷、迅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