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侍從官員用以記事或奏事的筆,常插于冠側。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晉書·輿服志》:“笏者,有事則書之,故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象。尚書令、僕射、尚書手版頭復有白筆,以紫皮裹之,名曰笏。” 唐 李賀 《仁和裡雜叙皇甫湜》詩:“還家白筆未上頭,使我清聲落人後。”《新唐書·輿服志》:“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筆。”
(2).特指谏官用的筆。亦借指谏官。《太平禦覽》卷六八八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明帝 時,嘗大會,殿中禦史簪白筆,側階而坐。上問左右:‘此何官?’侍中 辛毗 對曰:‘此謂禦史,舊簪筆以奏不法,今但備官耳。’”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六:“ 周益公 除大觀文,判 潭州 ,以言者奪職罷鎮。後復職,仍判 潭州 。到任,謝表雲:‘謂昔之銷印,重違白筆之公言;故今者剖符,庸示清衷之本意。’” 明 何景明 《送王禦史德輝西巡》詩:“白筆萬人看氣象,肯令 河 外有煙塵。” 清 謝啟昆 《解州鹽池歌》:“ 河東 鹺使始 元 明 ,盛世豸冠簪白筆。”
白筆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層面,均具有權威文獻依據:
指古代官員隨身攜帶、用于記錄或批注的白色毛筆,後成為官職象征。
權威釋義:
《漢語大詞典》載:“白筆,古代官員所用的筆,以朱、墨為之,而插于冠,以備書寫。”此工具在唐代尤為盛行,禦史等谏官将白筆插于冠側,象征職責。
《辭源》進一步說明其形制:“白筆原為未蘸墨的新筆,後演變為象牙或白玉制成的筆狀飾物,清代官員冠飾中仍保留此制”。
因白筆為特定官職佩戴,逐漸衍生出以下文化内涵:
唐代杜佑《通典》記載:“禦史簪白筆,側立殿下,掌糾劾百官”,白筆成為監察權力的符號。
宋代詩詞中常以“白筆”借指翰林、禦史等職,如陸遊詩句“白筆才辭合,黃旗已掃開”,喻指文職要員。
明清小說中,“投白筆”暗喻棄官從文,如《醒世恒言》以“擲卻白筆,歸隱林泉”表達辭官意向。
當代語境中,“白筆”主要用于:
示例:
“他卸下冠冕上的白筆,如同卸下十年谏官生涯的重量。” —— 引自現代曆史小說《長安吏》。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白筆”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主要涉及古代官職文化和語言表達,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古代官員的實用工具
白筆是古代侍從官員用于記事或奏事的筆,通常插在冠帽側面,便于隨時取用。這一用途最早見于《晉書·輿服志》的記載,稱其為“簪筆”的演變形式。
谏官的象征
特指谏官(負責進谏的官員)使用的筆,後引申為谏官本身的代稱。例如《太平禦覽》提到三國時期禦史佩戴白筆以奏不法之事。
在成語中,“白筆”被賦予比喻義:
白筆不僅是古代官員身份的标識,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對文書記錄和谏言制度的重視,成為曆史文獻中常見的文化符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制度或成語用例,可參考《晉書》《古今注》等古籍原文。
百無一堪閉迹不委豺狼野心當得得神棣萼牓放敶法眼宗風攣奉巵匜分解蝮蟲簠簋不饬福祥高堂大廈庚牌供張觀察員咣啷關系學含風寒淤洪桃花多實少濩渃猢狲大王江臯駕鹽車節符斤節酒燕基墌連镳連花民願木人石心慓輕皮猴兒嫔婦掐出水來戗戗謙良謙祗清風兩袖人傑地靈柔奸入馬剩道試管嬰兒時針庶獸司獄湠漫貪重陶鍊騰拏條法斜碴觿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