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發行的錢票。《明史·食貨志五》:“自今官鈔宜少出,民間得鈔難,則自然重矣。”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十四:“不行官鈔行私鈔,名目何人餉史家?” 清 陳虬 《救時要議·設官鈔》:“何謂設官鈔?今商民百金以上,即就錢莊換票,其實錢莊銀號之倒閉者,月有所聞,何如省府州縣各設官銀號,使上下均沾其利益,尚為便民裕國之要著乎?”
“官鈔”是古代中國由官府發行的紙币或錢票,主要用于貨币流通和財政調控。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官鈔指由官方機構發行的紙質貨币或兌換憑證,其本質是一種政府信用貨币,用于替代金屬貨币(如銅錢、銀兩)進行交易。例如,《明史·食貨志五》提到“官鈔宜少出,民間得鈔難,則自然重矣”,反映了明代通過控制發行量維持官鈔價值的政策。
發行目的
官鈔多在國家財政需求較大或金屬貨币不足時發行,例如戰争、赈災或大型工程建設期間。清代龔自珍在詩中提到“不行官鈔行私鈔”,側面說明當時私鈔(民間錢莊發行)與官鈔并存的貨币現象。
信用與流通
官鈔的流通依賴政府信用,但曆史上常因濫發導緻貶值。如清代陳虬在《救時要議》中建議設立官銀號,以增強官鈔的穩定性,避免民間錢莊倒閉風險。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如明清)的官鈔制度,可查閱《明史·食貨志》或清代財政史相關文獻。
官鈔是指由官府發行的代替銀錢流通的紙币。作為中國古代銀錢貨币形式的一種,官鈔在貨币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官鈔的拆分部首為宀(mián,宀為舊字部首區别于現代字部首“寶字底邊”)和金(jīn),它的總筆畫數為14。
官鈔最早是于南北朝時代(公元420年至589年)開始發行的。它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貨币流通過程中的許多問題,例如方便攜帶、儲存和交換。
官鈔的繁體字為「官鈔」。
在古代,官鈔的漢字寫法為「官鈔」或「官票」。
1. 宋代的官鈔在經濟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 他們在市集上交易了一些官鈔換取物品。
官銀、官紙、鈔票、鈔關、公務
官劄、官紙、官票
銀錢、實物貨币、私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