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從軍行的意思、從軍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從軍行的解釋

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名。内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的生活。據《樂府廣題》,現存最早的歌辭為 三國 魏 左延年 所作。自 魏 晉 以迄 唐 ,作此曲者甚多,而以 唐 李颀 、 王昌齡 等所作最為著名。 北周 王褒 的《遠征人》、 南朝 陳 伏知道 的《從軍五更轉》、 唐 李益 的《從軍有苦樂行》等,标目小異,而内容略同,都是由《從軍行》演化而來的。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卷下:“《從軍行》……皆述軍旅苦辛之詞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從軍行》漢語詞典釋義

一、詞源與字義

“從軍行”為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

二、文學體裁特征

  1. 主題:以邊塞戰争、将士戍邊、思鄉之情為核心,如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其四》)。
  2. 風格:兼具雄渾悲壯與哀婉深沉,如李白“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從軍行·其二》)。
  3. 體式:多為五言或七言樂府詩,延續漢魏古風,唐代發展為成熟的邊塞詩代表體裁。

三、曆史演變與代表作

四、文化内涵

  1. 家國情懷:體現“忠君報國”儒家思想,如陳羽“海畔風吹凍泥裂,枯桐葉落枝梢折”中的堅韌精神。
  2. 戰争反思:揭露戰争殘酷,如王昌齡“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别情”暗含厭戰情緒。
  3. 民族記憶載體:記錄古代邊疆軍事制度、地理風貌(如玉門關、樓蘭),具史料價值。

權威參考文獻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曆代詩學專著及樂府文獻,聚焦文學本體與曆史語境,未引用網頁來源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從軍行”是樂府詩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描寫軍隊征戰、戍邊生活及将士情懷。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1. 文學體裁與曆史淵源
“從軍行”作為樂府詩題,最早可追溯至三國時期。據記載,三國魏左延年是最早創作此題的詩人。唐代王昌齡、李颀、楊炯等均以此題創作名篇,如王昌齡的七首組詩以邊塞風光和将士壯志為核心,楊炯的《從軍行》則通過“烽火照西京”等句展現書生投筆從戎的豪情。北周至唐代,還衍生出《遠征人》《從軍五更轉》等相似題材作品。

2. 詩歌内容與情感表達
以王昌齡《從軍行·其四》為例:“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通過青海湖、雪山、孤城等意象勾勒出邊塞蒼涼環境,後兩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則凸顯将士身經百戰、誓死報國的決心。楊炯詩中“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則直接抒發了投軍報國高于書齋生活的價值觀。

3. 文化象征與精神内核
“從軍行”不僅記錄戰争場景,更承載着古代文人的家國情懷。它既是對戍邊将士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也寄托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如王昌齡詩中“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烈誓言,成為忠誠與犧牲精神的象征。

附:不同詩人代表作對比
| 詩人 | 名句 | 核心情感 |
|--------|------------------------|------------------------|
| 王昌齡 | 黃沙百戰穿金甲 | 戍邊苦戰與報國決心 |
| 楊炯 | 甯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 投筆從戎的豪情與選擇 |

通過不同詩人的诠釋,“從軍行”這一詩題成為唐代邊塞詩的重要載體,兼具曆史厚重感與藝術感染力。

别人正在浏覽...

按兵不舉白卷悲悸編輯部慘闇車闌嗔叱陳發大調簟竹狄山訪曆風激電飛馮郎奉贽高逝恭養桄綜古剌水海疆黑牡丹後怕話弄劍客角枕家器齎發金鄰雞人空侗蠟丸絹書累死累活淚天倒地鄰伍羅惹慢工出巧匠幕羅内令暖融融叛離前元清漣忍辱草善與人同世嗣鼠膠順水放船熟手頌子綏馭抟聚土壤污染忘味韋杜偉器維時尾翼五筆字型香帳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