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險忌刻。《南齊書·周山圖傳》:“ 攸之 見與隣鄉,亟同征伐,悉其為人。性度險刻,無以結固士心。”《續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二年》:“ 韓非 險刻,背六經之旨,願無留意!”《明史·詹徽傳》:“﹝ 詹徽 ﹞有才智,剛決不可犯,勤於治事,為帝所奬任。然性險刻。”
“險刻”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xiǎn kè,其核心含義是陰險忌刻,形容人性格陰險、心胸狹隘且刻薄。以下是詳細解析:
“險”:
指陰險、狡詐,常用于描述心術不正、善于算計的性格特點。例如《南齊書》中提到“性度險刻”,強調人性中的陰險特質。
“刻”:
此處指“忌刻”,即嫉妒刻薄,表現為對他人缺乏寬容,甚至因嫉妒而行事狠毒。如《明史》中評價詹徽“性險刻”,即說他為人嚴苛且工于心計。
該詞多用于曆史評價或文學描述,常見于對人物性格的負面評判,強調陰險與刻薄的雙重特質。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書面化表達。
“險刻”一詞融合了心機深沉(險)與待人嚴苛(刻)的雙重貶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明史》等古籍原文。
險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局勢或事情非常危險,情況十分緊急。
險字拆分的偏旁部首為阝(阜),共7劃。
刻字的偏旁部首是刂,共2劃。
險刻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後漢書·卷七十五·班梁傳》,原文是“明年,弘阕栅險刻,逐呼韓。”
險刻的繁體字為「險刻」。
古代漢字「險刻」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一般保持了現代寫法的基本形态。
1. 這次的險刻局面需要我們齊心協力,共同應對。
2. 面對險刻,他展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智慧。
1. 險惡:形容環境或事物兇險惡劣。
2. 險境:指危險或困難重重的處境。
3. 刻骨:形容仇恨或痛苦深入心骨。
1. 危急:形容局勢或情況十分危險。
2. 危殆:指情況非常危險,即将發生不幸或糟糕的事情。
安全:指沒有危險或不會發生不幸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