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 漢 光武帝 劉秀 于 巾車鄉 (今 河南 寶豐 東)擒獲 馮異 ,旋即赦而錄用的故事。據《後漢書·馮異傳》載: 異 本為 王莽 郡掾,與 苗萌 共守 父城 拒 漢 。 光武 略地 颍川 ,攻 父城 不下,屯兵 巾車鄉 。 異 間出行屬縣,為 漢 兵所執。時 異 從兄 孝 及同郡 丁綝 、 呂晏 并從 光武 ,因共薦 異 ,得召見。 異 遂歸 漢 ,後為 光武 佐命功臣。 建武 六年春, 異 朝京師, 光武 引見後,賜以珍寶、衣服、錢帛。 異 謝曰:“臣聞 管仲 謂 桓公 曰;‘願君無忘射鈎,臣無忘檻車。’ 齊國 賴之。臣今亦願國家無忘 河 北之難,小臣不敢忘 巾車 之恩。”
“巾車之恩”是一個源自《後漢書·馮異傳》的典故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君主與臣子之間相互銘記恩情、不忘患難的情義,強調知恩圖報的品德。
東漢初年,馮異原為王莽部下,鎮守父城抵抗劉秀。劉秀攻父城時,馮異外出被俘,但因其堂兄及同鄉的推薦,劉秀赦免并重用了他。後來馮異成為劉秀的重要将領,助其平定河北之亂。君臣二人曾互相提醒:“國家無忘河北之難,小臣不敢忘巾車之恩”,成為曆史佳話。
部分解釋(如“巾”代指平民、“車”代指權貴)屬于引申解讀,與原始典故無直接關聯,建議以史書記載為準。
《巾車之恩》是一個成語,意為通過巾車得到的恩惠。這是一個比喻為别人所做的微小善舉而感激的情感。當一個人在困難時期受到了别人的幫助,他應該永遠銘記,并且回報這種善舉。
《巾車之恩》可以拆分成“巾”、“車”和“之恩”三個部分。
“巾”字的部首是“巾”,它是由3個筆畫組成。它是古代用來代表頭巾的字。
“車”字的部首是“車”,它由7個筆畫組成。它表示古代用來裝載物品和載人的交通工具。
“之恩”是兩個詞組成的,其中“之”的部首是“乙”字,由1個筆畫組成,表示的是古代的一個人。而“恩”字的部首是“二”,由2個筆畫組成,表示恩惠或恩典。
《巾車之恩》的來源并不明确,這個成語可能是根據古代的故事或者典故發展而來的。它起初可能是用來形容通過巾車得到的恩惠,後來漸漸演化為表示感激之情的成語。
在繁體字中,巾車之恩的寫法為「巾車之恩」。
在古時候,巾車之恩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曆史資料的記載,古代有時使用「巾車之恩」也有可能使用「巾轅之恩」表示這個成語。
1. 他能夠順利畢業完全得益于老師的巾車之恩。
2. 這個成語提醒我們,在遇到困難時要感激那些給予我們巾車之恩的人們。
組詞:巾帼、巾帼英雄、巾帼志願者、車馬費、車水馬龍。
近義詞:恩瀾莫測、恩同再造、恩将仇報。
反義詞:以怨報德、投桃報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