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推讓,讓别人占先。 唐 元稹 《贈左散騎常侍裴公墓志銘》:“冬曹 晉陽 ,寵備幽穸,而又勤盡讓,不為競争。”《紅樓夢》第七八回:“﹝ 寳玉 ﹞在這些姊妹跟前,以至於大小的丫頭跟前,最有盡讓。”
任憑;聽憑。 張天翼 《仇恨》:“那傷兵差不離昏了過去:張開着一半嘴,張開着一半眼睛,盡讓别人拖着。”
"盡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ǐn ràng(部分方言區可能讀作jìn ràng),主要有兩種含義:
謙讓、推讓
任憑、放任
建議在正式書面表達中使用标準詞彙,方言交流或文學創作中可酌情使用以體現語言特色。
《盡讓》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充分讓步,徹底退讓。形容一個人寬容謙讓,不計較個人利益。
《盡讓》由“屍”、“兒”、“口”、“夕”四個部首構成,總共有13畫。
《盡讓》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元和鄭文公集》中,是北宋宰相歐陽修的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好夢盡從今夜盡,不堪不斷苦愁頻。”其中“好夢盡從今夜盡”一句即為出自《盡讓》。
《盡讓》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盡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盡讓》在古時候的寫法略有不同,分别為「盡讓」。
1. 他在工作中總是心胸開闊,盡讓他人。 2. 在這次争論中,他毫不猶豫地盡讓了對方。 3. 為了保持和諧的家庭關系,妻子經常盡讓丈夫。
1. 君子盡讓 2. 優柔寡斷 3. 拱手相讓
1. 忍讓 2. 讓步 3. 退讓
1. 強勢 2. 争奪 3. 固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