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輔的意思、谏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輔的解釋

勸谏輔佐之臣。《書·泰誓中》:“剝喪元良,賊虐諫輔。” 蔡沉 集傳:“元良, 微子 也;諫輔, 比幹 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臣子通過勸谏的方式輔助君主的行為。該詞由“谏”與“輔”二字構成:

一、字義溯源

“谏”字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証也”,指以正直之言糾正上位者的過失,如《左傳·僖公五年》載“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弗谏而聽之”。“輔”字本義為車轅兩側的加固木,《周禮·考工記》稱“車人為車……加轸與輔”,後引申為輔助、匡正之義,《尚書·蔡仲之命》雲“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二、詞義解析

“谏輔”作為合成詞,特指古代官員通過直言規勸來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的職責。《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以谏言輔佐君主”,強調其“正君道、明得失”的政治功能(來源:《漢語大詞典》2009年版)。在制度層面,西周設立的“三公”中太保、太傅即有谏輔之責,《禮記·文王世子》記載“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

三、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史書與政論,如《後漢書·陳蕃傳》載“蕃上疏谏曰:夫谏輔之臣,所以規君過失”,《宋史·職官志》亦載“左散騎常侍掌規谏諷谕,凡朝政阙失,皆得谏輔”。這種用法凸顯了古代監察制度中“以言輔政”的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谏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谏輔”指忠誠直言、勇于規勸君主的賢臣,由“谏”(直言規勸)和“輔”(輔佐)兩字組成,強調臣子既敢于提出谏言,又能輔佐君主治理國家。

二、結構與曆史出處

  1. 字義解析:
    • 谏:指直言勸告,如“進谏”“從谏如流”。
    • 輔:意為輔助、輔佐,如“輔政”“相輔而行”。
  2. 經典出處: 出自《尚書·泰誓中》:“剝喪元良,賊虐諫輔。”據蔡沉注解,“元良”指微子(商纣王兄長),“谏輔”則指比幹(因勸谏纣王被殺害的忠臣)。

三、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形容敢于向領導者提出真實意見的人,尤其強調出于公心、不畏權貴的品質。例如,可描述企業中直言不諱的高管,或曆史劇中的忠臣形象。

四、文化内涵

“谏輔”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忠君愛國”“文死谏”的價值觀,代表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如唐代魏徵、明代海瑞等均被視為典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引用,可參考《尚書》原文或蔡沉《書集傳》。

别人正在浏覽...

拜陰壽罷業兵來将擋,水來土掩冰炭不同器撥雲見日不安不可知論慘禍償贖鄽俗承天之佑串戶楚調曲春假打虎跳調率底末定準地土惡酒忿性佛陀桴炭賦形蓋巾感荷果蠅行號巷哭褐寬博花膚恚責減死金凳金釭精慧九惠均平空院口頰狼荒良工心苦靈明淩尚林壑鹭鸶藤面目一新平仄破分青烏子虬盤舍館深喻射宿畋狩鐵骨铮铮停穩頭發胡子一把抓違養潙仰宗絃外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