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勸谏輔佐之臣。《書·泰誓中》:“剝喪元良,賊虐諫輔。” 蔡沉 集傳:“元良, 微子 也;諫輔, 比幹 也。”
“谏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谏輔”指忠誠直言、勇于規勸君主的賢臣,由“谏”(直言規勸)和“輔”(輔佐)兩字組成,強調臣子既敢于提出谏言,又能輔佐君主治理國家。
該詞多用于形容敢于向領導者提出真實意見的人,尤其強調出于公心、不畏權貴的品質。例如,可描述企業中直言不諱的高管,或曆史劇中的忠臣形象。
“谏輔”體現了儒家思想中“忠君愛國”“文死谏”的價值觀,代表古代士大夫的理想人格,如唐代魏徵、明代海瑞等均被視為典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引用,可參考《尚書》原文或蔡沉《書集傳》。
谏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勸谏輔佐。指的是對于君主或上級提出忠告和建議,承擔輔佐的責任。
谏輔的部首是讠和辛,由10個筆畫組成。
谏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司寇的職責。司寇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職,負責監察官員行為的合規性和提出改進建議。在曆史上,谏輔常常被用來形容這個職責的執行,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獨立的詞語。
谏輔的繁體字為諫輔。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谏輔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總體上,其基本結構和意義仍然保持一緻。
1. 忠誠的臣子應該勇于谏輔君主,為國家的繁榮和和諧盡力。
2. 他被派遣到皇宮中擔任谏輔的角色,以保持皇帝的明智及正确的決策。
- 谏言:勸告和建議。
- 輔佐:協助和幫助。
- 勸谏:勸告和忠告。
- 規谏:規勸和告誡。
- 勸谕:勸告和教誨。
- 勸告:勸說并建議。
- 褒獎:表揚和贊許。
- 支持:支持和擁護。
- 從駕:默許和遷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