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鄭玄 注:“遺,猶餘也。”後因謂樂聲中蘊含有令人難忘的韻味為“絃外遺音”。亦以喻文辭、語言中的言外之意。 宋 陸遊 《雨後殊有秋意》詩:“隻歎鼻端無妙斲,豈知絃外有遺音。”亦省作“ 絃外音 ”。 清 沉德潛 《唐詩别裁集·李白》:“七言絶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絃外音,使人神遠。 太白 有焉。”《花月痕》第十回:“正是人之相知,貴相知心,無曲中意,有絃外音。”
“絃外遺音”是“弦外遺音”的異體寫法,該成語的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禮記》、陸遊詩句等)歸納如下:
拼音:xián wài yí yīn
含義:原指樂聲結束後仍留有餘韻,後比喻語言或文字中隱含的深層意義,即“言外之意”。
源自《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鄭玄注:“遺,猶餘也。” 指古代祭祀音樂結束後仍有餘韻留存,後引申為含蓄表達未盡之意。
該成語強調通過間接、含蓄的方式傳遞深層含義,常見于文學創作或委婉表達場景,需結合語境體會其未盡之意。
《絃外遺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弦外的聲音”,也可以理解為指那些弦外之音,即不被人們所知曉或者不被人們關注的事物或現象。
《絃外遺音》可以拆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絃外遺音》是漢字的一種古體字,現在一般使用的簡體字為“弦外遺音”,結構和意思都與繁體字相同。
古時候,“絃外遺音”的寫法稍有不同,具體為“絃”字中的“糹”和“玄”的部首相連,而後面的“外”、“遺”和“音”依次書寫,整體結構比繁體字稍為繁複。
以下是一些使用《絃外遺音》這個詞的例句:
與《絃外遺音》相關的組詞有:
《絃外遺音》的近義詞包括:
反義詞可以是:
《絃外遺音》代表了那些不被人們所知曉或者不被人們關注的事物或現象。它是一個有趣的詞語,可以用來描述那些隱藏在表面之下的事實或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