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衡;均勻。《周禮·地官·賈師》:“賈師各掌其次之貨賄之治,辨其物而均平之,展其成而奠其賈,然後令市。”《後漢書·虞诩傳》:“臺郎顯職,仕之通階。今或一郡七八,或一州無人。宜令均平,以厭天下之望。” 唐 呂岩 《七言》詩之二九:“水火均平方是藥,陰陽差互不成丹。” ********* 《青春》:“大宇積熱力,每散趨均平,天地乃毀。”
(2).平正;公允。《周書·王罴傳》:“每至享會,親自秤量酒肉,分給将士。時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南史·循吏傳·阮長之》:“ 李元德 清勤均平,姦盜止息。”《詩·桧風·鳲鸠》“鳲鳩在桑” 宋 朱熹 集傳:“詩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專一,故言鳲鳩在桑,則其子七矣。”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母弟稱弟》:“詩人美鳲鳩均愛七子,豈有於父母則望之以均平,於兄弟則教之以疏外!”
“均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周禮》《後漢書》等文獻,或查閱中的具體例句。
均平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表達平均、公平、平等等含義。下面是對均平的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的介紹。
均平的部首是土字旁,部首拆分後為土字旁和平字旁。土字旁表示與土地有關,平字旁表示平衡或平坦。均平共有6畫。
均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象形字。原本是以一個“人”字偏旁作為部首,表示人們在土地上站立平穩。隨着演變,字形逐漸簡化成現在的形式。
均平的繁體字是「均」。簡體字「平」中的“人”字偏旁被省去,隻保留了土字旁。
在古代,均平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均/土敦切/三平/古文尚書劄草從土」。
1. 他們分配任務非常均平,每個人都有相等的機會。
2. 平等與公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均平。
1. 均勻:形容分布或分配均等平衡的狀态。
2. 平等:形容人們在權利、地位等方面完全相同。
1. 公平:指對待多方公正無私,沒有偏袒。
2. 統一:指合并或統一管理多個不同的事物或地區。
1. 不均:表示不平衡或不公平的狀态。
2. 不平:形容不穩定、不和諧的狀态。
綜上所述,均平是指平均、公平、平等等含義。它具有土字旁和平字旁兩個部首,總共有6畫。均平來源于古代象形字,其繁體字是「均」。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到均平的具體運用。同時,我們還介紹了與均平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