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xed criterion]∶确定的标準
(2) [certainly]∶一定肯定
他今天定準會來的
(3) [definite opinion]∶肯定的觀點、态度
他做事沒有定準
(1).一定的标準、程式。《易·繫辭下》“不可為典要” 晉 韓康伯 注:“不可立定準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夫裁文匠筆,篇有大小;離章合句,調有緩急;隨變適會,莫見定準。”《南史·王儉傳》:“時朝儀草創,衣服制則,未有定準。”
(2).一定的規律;可以憑信的準确性。 唐 張潮 《襄陽行》詩:“玉盤轉明珠,君心無定準。” 宋 蘇轼 《漁家傲·送吉守江郎中》詞:“明日潮來無定準。潮來穩,舟橫渡口重城近。”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三折:“則兀那龜兒卦無定準,枉央及,喜珠兒難憑信。” 明 唐寅 《香遍滿·秋思》曲:“春風薄兮,吹回 楚 臺一片雲。入夢追尋無定準。” 葉聖陶 《小病》:“固然,中一顆槍彈或者遇到些旁的危險,也同打中彩票的頭獎一樣,是沒有定準的。”
(3).肯定,一定。 楊朔 《三千裡江山》第五段:“山洞子很深,遠遠一望,洞口有錢眼大,露出魚肚色。耳朵邊上嘩嘩嘩嘩,響的挺歡,地面上定準有股小水流。”
定準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名詞性與動詞性兩類,具體如下:
指确定的标準或準則。
示例:
“産品質量檢測要有嚴格的定準,不能隨意變動。”
此義項強調客觀存在的規範依據,常見于政策制定、技術标準等領域。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307頁。
确定;明确
表示對事物作出明确判斷或規定。
示例:
“會議時間尚未定準,需進一步協調。”
此用法強調動作的完成性,多用于計劃、決策等場景。參考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65頁。
肯定;有把握(方言用法)
表達對某事的确定性,帶有口語色彩。
示例:
“他定準能按時完成任務,你放心。”
此義項多見于北方方言,體現語言的地域性特征。參考來源: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528頁。
“定準”由“定”(固定)與“準”(标準)複合構成,核心語義始終圍繞“确定性”。現代漢語中:
參考資料:
“定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确定的标準
指明确的準則或規範,常表示衡量事物的依據。例如:
一定、肯定
表示對事情結果的确定性,常用于口語表達。例如:
态度或觀點
指做事的準則或主觀傾向,強調穩定性或不确定性。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準”字的單獨釋義(如“準許”“準則”),可參考相關詞源解析。
昂昂不動白頭宮女悲酷褊量臂擱避榮常度禅林谄首垂雲打泡殿舉雕文頂趟兒都都磨磨翡帱費功飛鱗何許花池子交戟疾疴金塊珠礫郡倅叩診狼星陵晨榴錦美好鳴金收軍目不邪視暖塵漚珠槿豔排優扲掑樵戶氣不平侵犯齊穎認頭熱水器日側阮籍途沙田舍命吃河豚申究詩伴市點飾名使牙踏布貪聲逐色騰波天廷天兄圍城打援問候銜膽栖冰響豁暬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