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荒遠的邊地。 唐 柳宗元 《南省轉牒欲具江國圖令盡通風俗故事》詩:“聖代提封盡海壖,狼荒猶得紀山川。”集注引 童宗說 曰:“狼荒,荒遠之地。” 唐 劉禹錫 《佛衣銘》:“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還狼荒,憬俗蚩蚩。”
(2).古代南方部族名。 明 楊慎 《大理春市因憶李仁甫》詩:“ 狼荒 金莫辨,鮫宮珠暗投。”
“狼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該釋義源于唐代文獻,常用來描述偏遠荒涼的邊疆地區。例如:
明代文獻中,“狼荒”被用作南方部族的代稱。例如: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其核心意象均與“邊遠、未開化”相關,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狼荒》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災難或危難時期狼群肆虐或出沒于荒地的情景。
《狼荒》的部首是“犭”和“艹”,部首分别是“犬”和“艸”。它的總筆畫數為16,其中“犭”的筆畫數為3,“艸”的筆畫數為12。
《狼荒》詞的來源比較神秘,具體出處不明。在繁體字中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書寫形式。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的一些部分可能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不過,《狼荒》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1. 戰争期間,敵軍狼群四處肆虐,導緻整個邊境地區陷入了狼荒之中。
2. 經曆了自然災害後,狼群在荒原上橫行霸道,形成了一片狼荒景象。
組詞可根據《狼荒》的義項,與相關主題相結合,如“狼群”、“荒地”等。
近義詞包括“狼患”、“狼禍”等帶有災難、危險意義的詞語。
狼荒的反義詞可能是“安定”、“安甯”等詞語,表示沒有狼群肆虐、沒有災難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