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調曲的意思、楚調曲的詳細解釋
楚調曲的解釋
樂府《相和歌》的一部。有《白頭吟》、《泰山吟》、《梁甫吟》、《東武吟》、《怨詩行》等。所用樂器有笙、笛、節、琴、筝、琵琶、瑟七種。參閱《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楚調曲序》。
詞語分解
- 楚的解釋 楚 ǔ 落葉灌木,鮮葉可入藥。枝幹堅勁,可以做杖。亦稱“牡荊”。 古代的刑杖,或學校撲責學生的小杖:捶楚。夏楚。楚掠(拷打)。楚撻(拷打)。 中國春秋時國名:楚天(楚地的天空。因楚在南方,亦泛指南方天
- 調曲的解釋 演奏樂曲。 宋 歐陽修 《于劉功曹家見楊直講 * 彈琵琶戲作呈聖俞》詩:“嬌兒兩幅青布裙,三腳木牀坐調曲。”
網絡擴展解釋
“楚調曲”是漢代樂府詩的重要類别之一,具有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楚調曲是樂府《相和歌》的組成部分,屬于漢代音樂體系,與清調、平調、瑟調、側調并稱“相和五調”。其名稱源于楚國地域文化,最初指代楚地特有的曲調,後演變為形容深情悲壯、婉轉動人的音樂或詩文風格。
二、曆史起源
- 文化背景: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音樂,漢代納入官方樂府體系,成為《相和歌》的固定類别。
- 文獻記載: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楚調曲,楚人所作也”,說明其與楚地民間歌謠的密切關聯。
三、藝術特征
- 音樂形式:以笙、笛、節、琴、筝、琵琶、瑟七種樂器伴奏,結構複雜。
- 情感表達:以悲怆哀婉為主調,擅長表現離别、思鄉、政治失意等主題,如《白頭吟》《怨詩行》等代表作品。
- 文學關聯:唐宋文人常借楚調曲舊題創作新辭,體現其深遠影響。
四、代表作品與演變
- 經典篇目:《泰山吟》《梁甫吟》《東武吟》等,多為五言句式。
- 曆史演變:漢代房中樂多用楚調,東晉後逐漸與瑟調融合,唐代以後成為文人詩歌創作的靈感來源。
五、文化意義
楚調曲不僅是音樂形式,更承載了楚地文化的情感内核,其哀婉風格對後世文學(如唐詩宋詞)的抒情傳統有重要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篇目或樂器組合,可參考《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楚調曲序》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楚調曲(cxícshǔ diào qǔ)是一種古代音樂形式,源自中國古代楚國的音樂風格。它通常由演唱和樂器演奏組成,能夠表達豐富多樣的情感和意境。下面是關于《楚調曲》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信息:
拆分部首: 木 + 寸 + 曰
筆畫: 11畫
來源:《楚辭》是中國兩千多年前的一部文學作品,其中包含了很多楚國的詩歌、歌謠和樂曲。楚調曲即源自《楚辭》中的一些歌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
繁體: 楚調曲
古時候漢字寫法: 楚悼訖
例句:他用悠揚的楚調曲唱起了古老的故事。
組詞:楚調、調曲、楚國、楚辭、歌曲、音樂
近義詞:楚音韻、楚韻
反義詞:北曲、西曲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