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體名,為 南朝 宋 鮑照 所創。其《建除詩》雲:“建旗出 燉煌 ,西讨屬國 羌 。除去徒與騎,戰車羅萬箱。滿山又填谷,投鞍合營牆。平原亙千裡,旗鼓轉相望。定舍後未休,候騎敕前裝。執戈無暫頓,彎弧不解張。破滅 西零 國,生虜 郅支 王。危亂悉平蕩,萬裡置關梁。成軍入 玉門 ,士女獻壺漿。收功在一時,歷世荷餘光。開壤襲朱紱,左右佩金章。閉帷草《太玄》,茲事殆愚狂。”此詩共二十四句,單句首字即建除法所用“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十二字,後世因稱為“建除體”。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将“建除體”歸入“雜體”。 宋 李彭老 、 範成大 等均有“建除體”之作。參見“ 建除 ”。
“建除體”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主要特點是以“建除十二辰”(即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為每聯首字,形成固定結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起源與創作者
該詩體由南朝宋詩人鮑照首創,其代表作《建除詩》共24句,每兩句為一聯,首字依次使用十二辰中的字,例如:“建旗出炖煌,西讨屬國羌。除去徒與騎,戰車羅萬箱……”()。
結構特點
全詩共12聯(24句),每聯首字按順序嵌入十二辰的術語,形成獨特的韻律和邏輯框架。這種形式被歸為“雜體詩”,屬于文字遊戲性質的創作嘗試()。
後世影響
宋代詩人如範成大、李彭老等均有仿作,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将其列為特殊詩體()。内容多與軍事、政治相關,兼具叙事與抒情。
注意概念區分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将其誤釋為“具備建設與除害才能”的成語,實為混淆。該詞核心含義始終指向詩歌體裁()。
若需進一步了解建除十二辰的術數背景或具體詩作分析,可查閱《滄浪詩話》或鮑照詩集。
《建除體》是指一種古代的漢字書法字體風格,在演變發展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方式。它注重結構和筆畫的平衡,強調書寫的端正和規範。此字體被廣泛應用于古代碑刻、古籍等文獻中。
《建除體》的拆分部首是“⺡”(犬旁)和 “⺁”(夊旁),其中“⺡”代表動物,而“⺁”意為行走。它的筆畫結構較為簡單,最基本的構成包含7畫。
《建除體》源自中國古代的篆書,經曆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等時期的發展。在台灣地區,人們常将這種字體稱作“碑體”,具有一種獨特的風格和審美價值。
《建除體》的繁體字寫法為「建除體」。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建除體》中的字形曾經采用過一種古代的寫法,即從上至下由左到右書寫。
1. 他用《建除體》書寫的字非常規範端正。
2. 這篇文章的标題采用了《建除體》來書寫。
建設、建築、建院、除法、除夕、除去。
鼎楷體、秦甯體、行書。
隸書、草書、篆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