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亡國之社的意思、亡國之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亡國之社的解釋

已亡國家的祠社。古代天子将其作為亡國的象征,以自儆戒。《穀梁傳·哀公四年》:“ 亳 社者, 亳 之社也。 亳 ,亡國也;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其屋,亡國之社,不得達上也。”《呂氏春秋·貴直》:“亡國之社不得見於天……所以為戒。” 漢 蔡邕 《獨斷》:“亡國之社:古者天子亦取亡國之社以分諸侯,使為社以自儆戒。屋之掩其上,使不通天;柴其下,使不通地,自與天地絶也;面北向陰,示滅亡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亡國之社,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禮制與曆史文化的專有名詞,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象征意義。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面釋義

“亡國”指國家滅亡,“社”本指土地神,後引申為祭祀土地神的場所(社稷壇),亦代指國家政權(“社稷”即國家的象征)。“亡國之社”字面意為已滅亡國家的社廟,特指被新王朝保留的前朝祭祀場所。

二、曆史制度内涵

據《周禮》《公羊傳》等典籍記載,周代禮制中,新王朝建立後,會為前朝(亡國)保留其社廟,但需通過特殊規制彰顯其“亡國”屬性:

  1. 屋蓋掩覆:在亡國之社的社壇上方搭建屋頂(“屋之”),使其不見天日,象征天命已絕。
  2. 與世隔絕:以竹籬環繞(“屏之”),禁止民衆日常祭祀,僅作為曆史警示。
  3. 功能轉化:亡國之社不承擔祈福功能,而是成為統治者“自省戒懼”的象征物,《白虎通義》稱其“喪國之社奄其上,示不得通天”。

三、文化象征意義

亡國之社承載雙重文化符號:

四、文獻例證

《公羊傳·哀公四年》明确記載:“亡國之社蓋掩之,掩其上而柴其下。” 東漢何休注:“掩其上者,絕天道;柴其下者,通地陰。” 印證其建築規制與象征邏輯。

權威參考來源:

  1. 《周禮·地官·大司徒》關于社稷制度的記載(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白虎通義·社稷》對喪國之社的闡釋(漢典古籍
  3. 《孔子家語·郊問》論喪國之社功能(國學導航
  4. 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對周代社祭制度的分析(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亡國之社”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概念,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解釋

指已滅亡國家的宗廟社稷。古代天子将其作為亡國的象征,用以警示自身和諸侯,避免重蹈覆轍。


2.曆史出處

最早見于《谷梁傳·哀公四年》:“亡國之社,以為廟屏,戒也。”意為将亡國的社稷壇設為屏障,以示警戒。漢代蔡邕《獨斷》進一步解釋,天子将亡國之社分封給諸侯,使其“自儆戒”。


3.象征意義與功能


4.用法與結構


5.文獻記載

除《谷梁傳》外,《呂氏春秋·貴直》提到“亡國之社不得見于天”,進一步強化其“戒”的功能。漢代以後,這一概念被納入禮制,成為政治教化的一部分。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考據,可參考《漢典》《獨斷》等典籍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跋疐敗字闆擦兒碧油油駁犀部類蟬蛻齒甘乘肥侈衒舂淙疇偶穿胷麤粥抵搭獨搖手惡叉二協風衢祓殡富鈎富平供頓貢職觀看官聲海術蝦蟆窯寒塵邯鄲記好心好意猴查惶越雞鳴之助樂平腔廉靜領夾陵頹路斃緑珠樓妙操楩楓惬適淇衞悛容群國睿意贍濟神聰沈阻石铠失枕岧嶢猥酒威士忌溫實蝸牛舍物物交換象罔現露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