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誤入歧途”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用法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例句與應用場景
五、擴展補充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魯迅、茅盾文學作品或語言學解析資料。
誤入歧途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走錯了道路,陷入錯誤的方向或行動。該成語由3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分别是:“⺼”(肉)和“⺨”(即義旁,表示東西之間關系),分别表示了人和事物的含義。拆分筆畫後可以分别為:人(2畫)+ 肉(8畫)+ 彥(2畫),共計12畫。
誤入歧途是出自明代文學家楊慎《谏垣戌樓記》:“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瓯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裡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将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其中“迷途知返,迷迷糊糊”一句便是來源于此。
有些成語在繁體字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誤入歧途的繁體字為“誤入歧途”。
古時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不過誤入歧途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太大的差别。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年輕時迷茫不清,曾一度誤入歧途,後來經過努力和改變終于走上了正軌。”
組成該成語的字可以組詞,例如:誤導、道路、錯誤等。
與誤入歧途相近的成語有:誤入死角、入歧途、堕入歧途等。
與誤入歧途相反的成語有尋找正途、走上正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