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面鹄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wū miàn hú xí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形容人因長期饑餓或困苦而面容憔悴、身形消瘦的狀态。具體表現為“臉黑如烏鴉,身體瘦如天鵝(鹄)”,多用于描寫極度貧困、潦倒的境況。
該成語最早見于《南史·侯景傳》,原文記載南朝侯景之亂時期,江南遭遇大饑荒:“百姓流亡,死者塗地……其絕粒久者,烏面鹄形”。此處生動描繪了災民因長期斷糧而面黑體瘦的慘狀。
該成語帶有較強的畫面感和曆史厚重感,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涉及曆史題材或需要強調困苦境遇時仍具表現力。
《烏面鹄形》是形容某人容貌丑陋且身材高大的意思。烏面指的是面色黑暗、不好看,鹄形指的是鵝的樣子,多形容人長得像鵝。
《烏面鹄形》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烏、面、鹄和形四個字。其中,烏的部首為黑,筆畫數為五;面的部首也為黑,筆畫數為面;鹄的部首為鳥,筆畫數為鹄;形的部首為彡,筆畫數為丨冖。
《烏面鹄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劉義慶所編纂的《世說新語·德行·烏面鹄形》一則故事,該故事中講述了一個面貌丑陋而身材高大的人物。因此這個詞就成了描繪某人形象丑陋的說法。
繁體寫法為《烏面鵠形》。
在古時候,字形有所不同。其中,“烏”字的古字形為“黑”,“面”字的古字形為“靣”,“鹄”字的古字形為“鵠”,“形”字的古字形為“形”。所以古時候寫作“黑靣鵠形”。
他那烏面鹄形的樣子,真是讓人無法忍受。
烏煙瘴氣、面目可憎、丑陋、長相難看
駭人聽聞、麻木不仁、不堪入目
俊俏、清秀、英俊、美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