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五種等級的人所行的孝道。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賦》:“治本歸於三大,生民窮於五孝。” 唐玄宗 《孝經序》:“雖五孝之用則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邢昺 疏:“五孝者,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新唐書·禮樂志九》:“皇帝即座。三老乃論五孝六順、典訓大綱,格言宣於上,惠音被于下。”
“五孝”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不同社會等級的人所遵循的孝道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五孝最早見于南朝梁武帝《孝思賦》,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這五個階層各自應行的孝道。唐代邢昺在《孝經注疏》中明确提到:“五孝者,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
等級差異
核心思想
五孝強調孝道的普適性與差異性:雖各階層具體要求不同,但“百行之源不殊”(唐玄宗《孝經序》),即孝是所有德行的根本。
曆史演變
這一概念從《孝經》的等級化闡釋發展而來,反映了儒家“移孝作忠”的政治倫理觀,将家庭倫理擴展為社會治理工具。
注意:部分資料(如)誤将“五孝”解釋為五位曆史人物,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應以等級劃分說為準。
《五孝》是指孝敬父母的五個方面表現。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尊重家庭關系、崇尚孝道的重要價值觀。
《五孝》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和“子”。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五孝》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篇》中,是孔子對于兒子孔鯉的評價。後來,這個詞逐漸擴展并成為一種道德準則,被廣泛應用于教育和社會價值觀的塑造。
《五孝》的繁體字為「五孝」。
在古代,「五孝」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要時刻牢記「五孝」。
2. 兒女應該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五孝」。
孝心、孝敬、孝子、孝順、孝道
五常
五行
五義
五德
缺孝
不孝
忤逆
不理孝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