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細、輕薄的絲織品的通稱。《漢書·江充傳》:“ 充 衣紗縠襌衣,曲裾後垂交輸。” 顔師古 注:“紗縠,紡絲而織之也。輕者為紗,縐者為縠。”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黼黻之服,紗縠之裳。”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诋》:“ 高平 劉整 有雋才,而車服奢麗,謂人曰:‘紗縠,人常服耳。’” 宋 洪邁 《容齋三筆·納紬絹尺度》:“ 周 顯德 三年。敕,舊制織造絁紬、絹布、綾羅、錦綺、紗縠等,幅闊二尺起,來年後并須及二尺五分。”
“紗縠”是古代漢語中對精細、輕薄絲織品的通稱,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詞義與結構
該詞由“紗”和“縠”組成:
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籍,例如:
曆史應用與文化意義
紗縠類絲織品在漢代至魏晉時期被視為奢侈品,常用于貴族服飾,象征身份地位。例如南朝《世說新語》提到“紗縠,人常服耳”,側面反映其普及程度隨時間變化。
工藝區别
據《漢書》注,紗與縠的差異在于工藝複雜度:紗為平紋無绉,縠需特殊織法形成绉紋,後者成本更高。
“紗縠”作為複合詞,既涵蓋絲織品的輕薄特性,也體現古代紡織技術的分類智慧。需注意該詞現多用于文獻研究或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單獨使用。
《紗縠》(shā hú)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細線與細布,通常用來形容紡織品或織物。
該字由纟(糾)部和胡部組成。
纟部的筆畫數為3,胡部的筆畫數為9。
《紗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在《說文解字》中,纟部在胡部上方,表示織成布帛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紗縠的形狀基本相同,隻是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紗縠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在古代,紗縠的寫法為纟胡,與現代稍有不同。
1. 她親手紡出了一匹細膩的紗縠。
2. 這家店出售各種紗縠布料。
紗綢(shā chóu)
絲綢(sī chóu)
棉紗(mián shā)
麻紗(má shā)
紡織品
織物
布料
麻布
毛織品
皮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