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体名,为 南朝 宋 鲍照 所创。其《建除诗》云:“建旗出 燉煌 ,西讨属国 羌 。除去徒与骑,战车罗万箱。满山又填谷,投鞍合营墙。平原亙千里,旗鼓转相望。定舍后未休,候骑敕前装。执戈无暂顿,弯弧不解张。破灭 西零 国,生虏 郅支 王。危乱悉平荡,万里置关梁。成军入 玉门 ,士女献壶浆。收功在一时,歷世荷餘光。开壤袭朱紱,左右佩金章。闭帷草《太玄》,兹事殆愚狂。”此诗共二十四句,单句首字即建除法所用“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后世因称为“建除体”。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将“建除体”归入“杂体”。 宋 李彭老 、 范成大 等均有“建除体”之作。参见“ 建除 ”。
“建除体”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主要特点是以“建除十二辰”(即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为每联首字,形成固定结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起源与创作者
该诗体由南朝宋诗人鲍照首创,其代表作《建除诗》共24句,每两句为一联,首字依次使用十二辰中的字,例如:“建旗出炖煌,西讨属国羌。除去徒与骑,战车罗万箱……”()。
结构特点
全诗共12联(24句),每联首字按顺序嵌入十二辰的术语,形成独特的韵律和逻辑框架。这种形式被归为“杂体诗”,属于文字游戏性质的创作尝试()。
后世影响
宋代诗人如范成大、李彭老等均有仿作,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其列为特殊诗体()。内容多与军事、政治相关,兼具叙事与抒情。
注意概念区分
需注意个别资料(如)将其误释为“具备建设与除害才能”的成语,实为混淆。该词核心含义始终指向诗歌体裁()。
若需进一步了解建除十二辰的术数背景或具体诗作分析,可查阅《沧浪诗话》或鲍照诗集。
《建除体》是指一种古代的汉字书法字体风格,在演变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它注重结构和筆画的平衡,强调书写的端正和规范。此字体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碑刻、古籍等文献中。
《建除体》的拆分部首是“⺡”(犬旁)和 “⺁”(夊旁),其中“⺡”代表动物,而“⺁”意为行走。它的笔画结构较为简单,最基本的构成包含7画。
《建除体》源自中国古代的篆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等时期的发展。在台湾地区,人们常将这种字体称作“碑体”,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
《建除体》的繁体字写法为「建除體」。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建除体》中的字形曾经采用过一种古代的写法,即从上至下由左到右书写。
1. 他用《建除体》书写的字非常规范端正。
2. 这篇文章的标题采用了《建除体》来书写。
建设、建筑、建院、除法、除夕、除去。
鼎楷体、秦宁体、行书。
隶书、草书、篆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