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扁榜 ”。
“扁牓”是“匾額”的異體寫法,指題字的橫牌或橫幅,常用于門楣、廳堂等場所。以下是詳細解釋:
本義與結構
“扁”原指在門戶上題字,如《宋史·吳皇後傳》記載“扁,署也”,即題寫署名的動作;“牓”通“榜”,指木牌或懸挂的題字牌。兩者組合後,表示題寫文字的長方形牌匾。
用途與功能
扁牓多用于标識建築名稱、彰顯功績或裝飾,例如寺廟、府邸的門額。網頁提到“扁榜(扁牓)”“扁對(匾額上的對聯)”,說明其常與對聯搭配使用。
字形演變
“扁”從“戶”與“冊”會意,本義與門戶題字相關,後衍生出“寬而薄”的形容詞義(如扁擔);“牓”則逐漸被“榜”“匾”替代,現代多用“匾額”一詞。
文化意義
扁牓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元素,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常見于古建築中,體現書法與文學的結合。
“扁牓”是古代對匾額的稱呼,現代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和用途可參考權威文獻如《宋史》及漢字演變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