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删落的意思、删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删落的解釋

删去,刊落。《三國志·魏志·吳質傳》“ 吳質 以文才為 文帝 所善”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本傳雖略載太子此書,美辭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備其文。”《新唐書·呂才傳》:“帝病陰陽家所傳書多謬僞淺惡,世益拘畏,命 才 與宿學老師删落煩訛,掇可用者為五十三篇,合舊書四十七,凡百篇,詔頒天下。”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一:“予見 建陽 書坊中所刻諸書,節縮紙闆,求其易售,諸書多被刊落,此書亦 建陽 書坊翻刻時删落者。”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關于小說目錄兩件》:“竊念録中之刊印時代及作者名字,此土新本,概已删落,則此雖止簡目,當亦為留心小説史者所樂聞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删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語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删除、去掉或淘汰不需要、不合適或多餘的部分。該詞在古代文獻與現代語境中均有使用,側重表達對文字、内容或事物的篩選與精簡過程。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解析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說明:


一、基本釋義與構成


二、權威詞典釋義與用例

  1. 《漢語大詞典》(第2版)

    釋為:“删除;删汰。”

    引例: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載:“删落蕪冗,始見精要。” 指删去雜亂冗長部分後,方顯核心内容。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剔除;淘汰。”

    用例:《宋史·選舉志》載科舉閱卷時“删落訛謬,以正文體”,指考官删除錯誤答卷以規範行文。

  3.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研社)

    注:“經篩選後去掉(不合格的部分)。”

    例證:“編輯部對投稿删落重複段落,保留原創觀點。” 體現現代語境下的内容篩選。


三、語義特征與使用場景

  1. 動作主動性

    強調主體(如編者、考官)的主觀判斷與選擇,區别于被動淘汰(如“落選”)。

    例:古籍整理時需删落後人篡入的僞注。(《文獻學概要》引用)

  2. 對象廣泛性

    可指文字(文章、書稿)、實體(人員、物品)或抽象事物(條目、數據)。

    例:數據庫優化需删落無效字段以提升效率。(計算機科學術語)

  3. 結果精煉性

    隱含去蕪存菁的目的,通過删除提升質量。

    例:《唐詩三百首》删落衆家之作,終成經典選本。(文學史評述)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核心差異 典型場景
删落 強調審查後主動剔除 文獻修訂、選拔淘汰
删除 中性詞,泛指去掉 日常文本、文件操作
淘汰 側重競争中的自然篩選 生物進化、市場競争
摒棄 含主觀否定與抛棄的意味 思想觀念、不良習慣

五、學術與權威參考

  1. 文字學溯源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删”:“剟也。從刀、冊。冊,書也。” 印證其與文獻修訂的關聯。

  2. 曆史文獻應用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多次提及“删落繁文”,體現官方修書的嚴謹性。

  3. 現代規範标準

    《出版管理條例》要求編者對稿件“删落失實内容”,确保出版質量(第二十三條)。


“删落”是漢語中兼具動作性與目的性的專業詞彙,其權威釋義與用例均指向通過審慎判斷去除冗餘或低質部分的核心語義,廣泛適用于文史研究、出版規範及現代信息管理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删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幾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删落”指在文字或内容中删去、刊落(即删除冗餘或無關部分),常用于描述文獻修訂、文本編輯等場景。例如古代文獻整理時,常因篇幅或政治因素删減原文。


二、出處與引證

  1. 曆史典籍: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吳質傳》的注釋。南朝宋裴松之提到,原書因删落美辭,需參考《魏略》補全内容。
  2. 古代用例:《新唐書·呂才傳》記載唐太宗下令删落陰陽家書籍中的“謬僞淺惡”内容,保留精華編成新書。

三、使用場景

  1. 文獻整理:如古籍修訂時删去冗餘文字或敏感内容(如作者名諱、争議段落)。
  2. 現代應用: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批評,指文本中被省略的部分,或比喻被忽視的事物。

四、近義與擴展


五、例句參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引證或現代用法分析,可參考、4、5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拜領白首為功名扳親彩帛草率将事吃得開池淵充公出性賜諡榱題大政方針燈心絨帝釋斷紙馀墨敦敦乏劣感怒歌舞升平憨傻浩瀚晦望結斷盡底進修生炅然究懷幾希卷摺儁聲局體控送饋人掠剩轹釜待炊倫品明喆盤飡勸駕剩道攝氏市電湜湜水成岩水龍吟算題隨常特務湍渚圖賴讬植偉略違令違爽穩慎五城十二樓誣枉銷懦小業謝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