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恬不知怪的意思、恬不知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恬不知怪的解釋

謂安然處之,不以為怪。語本 漢 賈誼 《治安策》:“至於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 宋 蘇轼 《謝中書舍人表》:“既任止於訓詞,故權移於胥史,恬不知怪,習為故常。”《明史·海瑞傳》:“陷陛下於過舉,而恬不知怪。”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五:“日久相沿,恬不知怪,惜無有正之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恬不知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ián bù zhī guài,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對不合理或反常的現象安然接受,不覺得奇怪。通常形容人因習慣或麻木而對不良風氣、錯誤行為等視若無睹。

出處與演變

  1. 最早來源:漢代賈誼的《治安策》,原文為“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
  2. 後世引用:宋代蘇轼在《謝中書舍人表》中沿用此詞,形容對權臣專權的現象習以為常。

用法與示例

近義詞

注意

該成語多含貶義,用于批判對問題缺乏敏感性的态度。其核心在于“因習慣而麻木”,而非字面中“恬”(本義為安靜)的褒義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恬不知怪

恬不知怪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天真無邪,毫不知情或者沒有意識到不合適的行為或舉止。

拆分部首和筆畫:

恬:心+舌,共7畫。

不:一,共4畫。

知:口+矢,共8畫。

怪:心+刂,共9畫。

來源:

恬不知怪這個成語源自于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其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年輕人無意中走進宴會,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違反了規矩,舉止無禮。有人詢問他是否知道自己的行為不當,他卻毫不知情,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繁體:

恬不知怪的繁體寫法是恬不知怪。

古時候漢字寫法:

恬不知怪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恬不識怪。

例句:

她年紀小,恬不知怪,所以很容易被别人愚弄。

組詞:

恬靜、恬淡、恬逸、不知所雲、不知所措、怪模怪樣

近義詞:

無知無畏、純真自然、無知無覺、天真爛漫

反義詞:

警覺、謹慎、敏感、知難而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