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period of the day from 11 a.m.to 1 p.m.] 指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為舊式計時法
(1).古代計時法将一天一夜分為十二時辰,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為午時。亦泛指中午前後。 唐 白居易 《晝寝》詩:“不作午時眠,日長安可度?”《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這一個可着了我一藥箭,隻要到午時,他這條命,可就交代了。”
(2).半夜。 宋 王禹偁 《中秋月》詩:“何處見清輝,登樓正午時。”
午時是古代十二時辰之一,具體解釋如下:
午時指古代計時法中上午11點至下午1點的時間段,對應現代24小時制的11:00-13:00。在十二地支中屬“午”,故稱“午時”,又稱“日中”“正午”。
唐代白居易《晝寝》詩雲:“不作午時眠,長日安可度?”說明午時作為休息時段的傳統。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時辰劃分或文化習俗,可參考古籍《日時》等文獻。
《午時》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天中的中午時刻,即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之間的時間段。
《午時》的拆分部首是「歹」和「八」,其中「歹」是指死亡、壞等意思,「八」是指數字八。
《午時》的總筆畫數是5。
《午時》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天文學的概念,将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為兩個小時。午時即指在這十二個時辰中的第七個時辰,代表中午時間。
在繁體字中,「午時」是對應的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午」的上方有「夫」的形狀,表示男夫之意;下方有「兒」的形狀,表示兒子的意思。而「時」則是指時間、時刻之意。因此,古時候寫作「午時」用來表示中午的時間。
1. 今天我們一起在午時去吃午餐吧。
2. 我們約定在午時見面,記得不要遲到。
1. 組詞:午飯、午休、午間、午夜、午覺。
2. 近義詞:中午、正午。
3. 反義詞:淩晨、黃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