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以産鹽著名。在 山西 西南部 運城 東南。 宋 蘇轼 《上文侍中論榷鹽書》:“ 軾 以為 陝西 之鹽,與 東京 河北 不同, 解池 廣袤不過數十裡,既不可捐以予民,而官亦易以籠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二·解池神祠加號》:“ 解池 相傳為 蚩尤 血所化,其説不經。且其長五十餘裡,周百餘裡。”
解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專有名詞,其釋義如下:
解池(Xiè Chí)指中國山西省運城市境内的鹽池,古稱“河東鹽池”。該名稱源于其地理位置:“解”指古代解州(今屬運城解州鎮),“池”即鹽湖。解池是中國最古老的天然鹽湖之一,自先秦時期便是重要食鹽産地,以生産顆粒晶瑩的“解鹽”(又稱“潞鹽”)聞名。
解池的食鹽開采史可追溯至四千年前,曆代均為朝廷重要財源。據《史記·貨殖列傳》載:“猗頓用盬鹽起……與王者埒富”,其中“盬”(gǔ)即專指解池未經熬煉的天然結晶鹽。唐代設“榷鹽使”專管解池産銷,宋代其鹽稅占全國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宋史·食貨志》)。
今解池屬山西運城鹽湖,已轉型為生态旅遊與康養基地。其獨特的七彩鹽湖景觀(因藻類與礦物質作用形成)被列入《中國國家地理》自然奇觀。2017年,運城鹽湖被認定為“中國死海”,其黑泥養生與鹽水漂浮功能獲科學驗證(中國科學院鹽湖研究所報告)。
權威參考來源:
“解池”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地理位置
解池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東南,地處中條山北麓,黃河由北向東轉彎處,具體坐标為東經110°50'~110°7'30",北緯34°54'~35°04'之間。
地理特征
經濟與曆史意義
作為成語時,“解池”讀作jiě chí,意為破除障礙、解決困難,源于古代傳說,用于描述克服困境的場景。
需注意:此用法較少見,多數情況下“解池”指山西鹽池。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解池的地理形成或曆史産業,可參考《高中地理知識講解》或古籍文獻記載。
骯髒暗送秋波鼈裙碧玉篸鉢錢不贕叉蔟成渙川流摧絶打齁大塊刀刃打手敵軍洞察秋毫繁響發屋求狸枌榆松楸絓眼貴齊甲骨賤污接火籍躝積壘進表浄淡就殲冷嘲熱諷臨困龍蛇之詩麻犯馬龍車水茅棟内顧之憂篇第偏三向四披衣秦诏版羣賢取義成仁人使如臯雉茹古涵今桑螵蛸勝流施耐庵輸眼騰蹶同力鳥通筭投到頭段蛻解秃裡唯利是求骫屬逶迤退食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