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重言》:“ 成王 與 唐叔虞 燕居,援梧葉以為珪,而授 唐叔虞 曰:‘餘以此封女。’ 叔虞 喜,以告 周公 。 周公 以請曰:‘天子其封 虞 邪?’ 成王 曰:‘餘一人與 虞 戲也。’ 周公 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 叔虞 于 晉 。”後因以“剪桐”為分封的典實。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剪桐疏爵,分茅建社。” 唐 高適 《信安王幕府》詩:“剪桐光寵錫,題劍美貞堅。”
“剪桐”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語,其含義與古代帝王分封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剪桐”出自《呂氏春秋·重言》記載的周成王與弟弟叔虞的故事:
周成王與叔虞玩耍時,将一片梧桐葉剪成玉珪的形狀,戲言以此封賞叔虞。後經周公勸誡“天子無戲言”,成王最終兌現承諾,正式分封叔虞于晉國(今山西一帶)。這一典故成為君主分封諸侯的象征。
該詞在古典文獻中常作為分封的代稱,例如:
現代漢語中,“剪桐”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古代分封制度,或借古喻今強調承諾的重要性,屬較為冷僻的書面用語。其近義詞包括“分茅裂土”“桐葉封弟”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呂氏春秋》原文或唐代相關詩作。
剪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刀”和“木”,而筆畫數為12畫。
《剪桐》一詞早在《古漢語大詞典》就有記載。它的出處是南朝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中的“剪桐令”。該故事是說魏明帝曹叡為了測試他的臣子,假裝種下了一棵桐樹,然後命令臣子剪除枝葉。隻有一位聰明的臣子認識到剪掉枝葉并不能真正阻止桐樹生長,于是他拔掉了整棵桐樹。
繁體字“剪桐”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根據曆史記載,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剪桐》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
1.在《世說新語》的剪桐令故事中,臣子們努力剪除桐樹的枝葉。
2.他們剪桐之後,桐樹竟然更加茂盛了。
剪樹、桐樹、樹木、剪枝、剪除
修剪、剪除、切除、修整
種植、培育、滋養、生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