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密旨的意思、密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密旨的解釋

秘密的谕旨。《南史·梁紀下·元帝》:“宣猛将軍 朱買臣 奉帝密旨,害 豫章王 棟 及其二弟 橋 樛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内閣·内閣密封之體》:“上有密旨,則用禦前之寳封示。”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八章:“所以凡是皇上此類密旨,隨看隨焚,連一字也不使留存于天壤之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密旨

密旨是漢語中的專有名詞,指古代帝王秘密下達的旨意或命令。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1. 隱秘性:區别于公開頒布的诏書,密旨需嚴格保密,通常僅限特定對象(如親信大臣、欽差)知曉,以防信息洩露影響決策執行。
  2. 權威性:作為帝王直接下達的指令,密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代表皇權的意志,接旨者必須無條件執行。
  3. 形式特征:多書寫于特制絹帛或密函,加蓋皇帝印玺(如玉玺),部分需通過特殊渠道(如密使、暗衛)傳遞。

曆史背景與功能

密旨常見于宮廷決策、軍事行動或機密政務中。例如清代康熙帝曾通過密旨指揮邊疆将領,宋代則用于暗中監察官員。其作用包括:

文獻佐證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密旨指“帝王秘密的谕旨”,強調其非公開屬性。《古代漢語詞典》進一步說明,此類文書多用于“緊急或機密事務”,需通過特定程式傳遞。

示例延伸

《明史·職官志》記載,明代錦衣衛常持密旨緝捕要犯,體現其作為皇權延伸工具的特性。清代奏折制度中,皇帝批閱的“朱批密旨”亦屬此類,如雍正帝通過密旨調控地方財政。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年。

網絡擴展解釋

“密旨”指古代帝王或高位者秘密下達的谕令或指示,具有高度機密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密旨”由“密”(秘密)和“旨”(旨意)組成,意為秘密的書面或口頭命令,常見于古代宮廷場景。這類旨意通常不公開傳達,僅限特定人員知曉。

二、曆史文獻例證

  1. 《南史》記載:南朝梁元帝曾通過密旨授意殺害豫章王,體現其政治鬥争的隱秘性。
  2. 明代制度:皇帝用“禦前之寶”印章密封密旨,确保内容不外洩。
  3. 清代案例:康熙帝的“朱谕密旨”涉及重要事務,需專人執行後立即焚毀。

三、特點與使用場景

四、辨析

需注意“密旨”與“秘旨”的區别:後者(秘旨)多指深奧的哲理或宗教含義(如《大藏經》中的隱秘教義),而“密旨”強調實際命令的保密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南史》《嘯亭續錄》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羅耶賓王滄澥蠶食滀水翠紅鄉崔崪寸裂粗糖玷辱門庭斷電對同二五眼凡枝港客高效能故然和音鴻泥雪爪湟潦禍端活菩薩蠲豁居民區駿步狂潮褲裆連婚練悉遼遠李斯鳴雞迷誘内侄女蜺雲潘溢樸握瓶竭罍恥傾身癯劣入計散伯騷客聖姑生态神經過敏守道安貧獸碣衰政水帝說誘竦桀特識提擲脫靶握拳窩坨兒纖恡閑暮顯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