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互不幹犯。 郭沫若 《海濤集·塗家埠》:“河水不犯井水,我們彼此不相幹犯。” 錢锺書 《圍城》九:“還有,咱們從此河水不犯井水,一切你的事都不用跟我來說。”
“河水不犯井水”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來形容事物或人之間界限分明、互不幹涉的關系。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河水和井水互不侵犯”,比喻不同個體或群體之間保持各自獨立,互不幹擾。例如錢鐘書在《圍城》中寫道:“這時候他知道鴻漸跟自己河水不犯井水,态度輕松了許多”,即強調雙方互不幹涉的狀态。
成語的現代出處可追溯至魯迅的雜文《從與說起》,文中提到周瘦鵑主張不同副刊應保持特性,作“河水不犯井水之論”。需要注意的是,更常見的說法是“井水不犯河水”,兩者含義相同,但詞序不同可能與語言習慣有關。
與“井水不犯河水”為同義表達,均源自對水系的比喻,深層含義指向尊重界限的文化觀念。
該成語為中性表述,不含褒貶色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避免誤讀為冷漠或疏離。
「河水不犯井水」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應該互相尊重、不幹涉、不沖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河」的部首是「水」,總計4畫;
「水」的部首是「水」,總計4畫;
「不」的部首是「一」,總計1畫;
「犯」的部首是「犬」,總計4畫;
「井」的部首是「二」,總計2畫;
「二」的部首是「一」,總計1畫;
「水」的部首是「水」,總計4畫。
來源:
「河水不犯井水」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在農耕社會中,人們使用井水供應家庭和農田的用水,而河水則主要用于灌溉農田和供應大面積的水源。這句成語用來形容不同的兩方,像河水和井水一樣,應該各自保持本位,不相互侵犯。
繁體:
「河水不犯井水」的繁體字為「河水不犯井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康熙字典》的記載和考古發現,「河水不犯井水」的古代寫法為「河水不犯井水」。
例句:
他們是兄弟,雖然在不同的行業工作,但他們秉持着「河水不犯井水」的原則,互相尊重,沒有競争。
組詞:
- 河流
- 河岸
- 井蓋
- 井水
- 犯錯
- 犯罪
近義詞:
- 相安無事
- 和睦相處
- 和平共處
反義詞:
- 互相攻擊
- 相互沖突
- 互不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