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調唇弄舌。 明 徐元 《八義記·孤兒出宮》:“須不會調舌弄脣。對天修合方真藥聖,揭榜入宮庭。”
“調舌弄唇”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iáo shé nòng chún(部分資料注音為diào shé nòng chún),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人通過言辭搬弄是非、說長道短,或在背後議論他人。該成語帶有貶義,強調用言語挑撥、制造矛盾的行為。
結構特點
屬于聯合式成語,由“調舌”和“弄唇”兩部分組成,通過動作描寫突出言語的刻意性。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徐元的戲劇《八義記·孤兒出宮》:“須不會調舌弄唇。對天修合方真藥聖,揭榜入宮庭。” 常用于形容背後議論、挑撥離間的行為。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文化背景
成語通過“舌”與“唇”的配合動作,隱喻人類言語的複雜性,隱含對過度使用言辭的批判。
該成語強調言語的負面作用,提醒人們謹言慎行。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八義記》原文或權威詞典。
《調舌弄脣》這個詞是指嘴巴動作或咬字時舌頭和唇部協調靈活的樣子。調舌弄唇表示說話清晰、準确。
《調舌弄脣》的拆分部首是舌字旁(辶)和口字旁(囗),總共有13個筆畫。
《調舌弄脣》一詞最早出現在《華陽國志·拙火列傳》中的叙述,用以形容人的嘴巴動作靈活,舌頭和唇部協調自如。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調舌弄唇」。
在古時候,「調舌弄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漢代古字形資料,其古字形為「調舌弄脣」。字形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字形的簡化和古代的書寫規範的不同。
1. 他演講時調舌弄脣,字字清晰。
2. 她唱歌時調舌弄脣,非常有音樂天分。
調整、調音、調節、舌頭、唇部、動作、靈活、清晰
腔調、咬字準确、發音清晰
口齒不清、發音含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