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ath of a sovereign] 帝王死
天子出,有大駕,有法駕,有小駕。——《後漢書·輿服志》
天子死曰崩。——《禮記·曲禮》
稱帝王去世。 明 都穆 《都公譚纂》卷下:“遂籍羣優於教坊,羣優恥之,駕崩,遁歸於 吳 。”《說唐》第十四回:“當 文帝 駕崩時,并無遺詔。” 侯寶林 《改行》:“皇上死啦……你得說皇上駕崩啦!”
“駕崩”是中國古代對帝王、皇太後或太皇太後去世的尊稱,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詞義分解
文化象征
古代帝王被視為“天子”,是國家的核心象征。用“崩”形容其死亡,既體現皇權神聖不可動搖的地位,也暗示政權可能面臨動蕩。
曆史依據
使用範圍
除帝王外,曆史上皇太後、太皇太後去世也可稱“駕崩”,如漢代文獻中多次出現類似用法。
示例: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先主駕崩,文武官僚無不哀痛”(),此處“駕崩”即指劉備去世,符合其帝王身份。
此詞至今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
“駕崩”是一個成語,意為指皇帝、君主或其他統治者的死亡。這個成語的大意是當權者因死亡而導緻政權的崩潰,它通常用來表示一個國家或組織的領導者的去世所引發的混亂局面。
“駕崩”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兩個漢字:“駕”和“崩”。其中,“駕”的部首是馬(馬字旁),它的筆畫數是4;“崩”的部首是山(山字旁),它的筆畫數是10。
“駕崩”這個成語源自《尚書·周書·魯周公喪刑人》:“洩初徒,乘逢城崩。”這句話描述了魯國周公的死亡和政權的崩潰。後來,人們将“乘逢城崩”這一片段中的“乘逢”改為“駕崩”,并廣泛用來表示一個國家或組織領導者的死亡引發的政權崩潰。
“駕崩”的繁體字為“駕崩”。繁體字與簡體字在形态上有所差異,但其意義和用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駕崩”這個成語,古時候的寫法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用法相同。
1. 聽說國王駕崩了,整個王國陷入了一片混亂和哀悼之中。
2. 曆史上有很多政權因為領導者的駕崩而迅速崩潰。
駕駛、駕駛員、崩潰、崩塌、崩解、崩落
殒命、卒然去世、去世、辭世、薨逝
長壽、安然無恙、完好無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