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pain penetrates even into the marrow] 指悲痛之極、痛心之深或怨恨之切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戰國策·燕策三》
形容痛恨到極點。《史記·淮陰侯列傳》:“至 新安 , 項王 詐阬 秦 降卒二十餘萬,唯獨 邯 、 欣 、 翳 得脫, 秦 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後漢書·窦融傳》:“從 天水 來者寫将軍所讓 隗嚣 書,痛入骨髓。” 元 無名氏 《謝金吾》第二折:“我如今要私下三關看母親去,争奈不敢擅離信地,此恨痛入骨髓,不可不報。”亦省作“ 痛骨 ”。《文選·江淹<詣建平王上書>》:“迹墜昭憲,身限幽圄;履影弔心,酸鼻痛骨。” 李善 注:“ 太子丹 謂 麴武 曰:‘今 秦王 反戾天常,每念之,痛入骨髓。’”《新唐書·姦臣傳下·盧杞》:“於是諫臣 趙需 、 裴佶 、 宇文炫 、 盧景亮 、 張薦 等衆對,極言 杞 罪四海共棄,今復用之,忠臣寒膺,良士痛骨,必且階禍。”
“痛入骨髓”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òng rù gǔ suǐ,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痛入骨髓”不僅描述生理的劇痛,更側重心理層面的極緻痛苦或怨恨,具有深厚的文學和曆史背景。
痛入骨髓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痛苦、痛楚非常深刻,達到了骨子裡的程度。這個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痛和入骨髓。
痛的部首為疒,筆畫為9畫;入的部首為入,筆畫為2畫;骨的部首為骨,筆畫為9畫;髓的部首為骨,筆畫為13畫。
痛入骨髓一詞的來源十分廣泛,早在《孟子·告子下》中就有“君子之知市旅者,情見于言談之間,亦猶痛入骨髓也”的描述。而在後來的文學作品中,如《紅樓夢》、《西遊記》等,也頻繁出現了這個表達。
在繁體字中,痛入骨髓的寫法依然是一樣的,隻是筆畫的書寫可能有細微的差别。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一直在演變,因此痛入骨髓的寫法也存在變化。例如,痛字的古代寫法為“蓧”,入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灀”,骨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屋”,而髓字的古代寫法可以是“螏”。
使用痛入骨髓這個詞的句子有很多,例如:他的話語猶如一把刀子,痛入我心的骨髓中;這部電影真實地展現了戰争給人們帶來的痛入骨髓的痛苦。
痛入骨髓的近義詞有深入骨髓、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等,它們都用來形容痛苦非常深刻的情感或經曆。
反義詞可以是輕微、平淡、不痛不癢等,用來形容感受輕微或無足輕重的事物或情感。
通過探究痛入骨髓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們對這個形象鮮明的詞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